【團體專訪】醫院牧靈部信徒義工
現時全港有三十間公立及私立醫院設有牧靈部,信徒義工多年來默默耕耘,紓緩病人及其家屬的情緒,照顧他們的牧靈需要,陪伴病者走過困難。
負責員工及義工培育的醫院臨床牧靈督導繆怡怡早前對本報說,全職牧靈工作者人數有限,義工擔當著重要的支援角色,「義工關懷病人、聆聽及了解他們的需要,病者家屬亦感受到他們的愛與支持。」
繆怡怡稱,目前約有三百五十位醫院牧靈義工,成為義工前須接受九十八小時的醫院牧靈義工培訓,包括了解醫院規則、相關的探訪理論、同理心等;義工按居住區域到所屬醫院實習,開始時先參與文書工作,並了解醫院運作等,至完成探訪課程後,才進入病房服務。
醫院牧民委員會於一九九一年成立,至九六年堂區義工加入協助,繆怡怡說:「當時有信徒隨神父到醫院定期探訪,為信徒病人分送聖體,後來逐步發展至服務非信徒病人,遂開始相關培訓,希望能惠及更多病人。」
繆怡怡稱,醫院牧靈部有為義工定期舉行小組聚會,讓義工分享探訪經驗,彼此關懷之餘,亦在靈性上互相扶持。
此外,委員會會定期舉辦研討會、義工日、避靜等活動,為義工提供持續培訓,繆解釋「現時各醫院也須肯定義工得到適切的訓練,以確保病人得到適當的關顧,故此醫院牧靈部須要為義工提供嚴謹的培訓。」
由二OO九年起,除探訪住院病人外,部份義工亦參與社區工作,如定時探訪已出院的長者,關心他們有否依時服藥,為他們量度血壓,或陪伴到醫院覆診,減少長者再度入院的機會。
她指出,義工協助紓緩病人和家屬的需要,大大幫助了工作量大的醫護人員。她稱,當中有些病人因得到義工的關懷,康復後也成為義工。
信徒義工梁燕玲參與醫院牧靈義工服務達十年,她二月二十二日稱,義工最大的職責是讓病人感受到被愛,她曾到不同病房探訪,並按牧靈部的指示工作。
她坦言開始時曾因被病人拒絕而感到不快,後來愈來愈體會到其崗位是帶出天主的愛;令她感受至深的是遇上從老人院送來的病人,梁說:「他們好些是沒有家人探訪,當有義工探望時,長者臉上所露出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回報。」
現時梁燕玲分別服務仁濟醫院及瑪嘉烈醫院,為使病人出院後能繼續獲得支援,她遂於六年前參與聖雲先會,跟進部份已出院的獨居長者,如協助他們申請傷殘津貼,或在等候入住護老院期間,為長者提供經濟援助及慰問他們。
梁深信為弱小的人服務,就是實踐耶穌救贖人類的使命,「每次陪伴病人,均感到耶穌就在我們中間,令我深刻感受天主給予的恩寵。」
這個信念亦感染了梁燕玲的兩位女兒,願意學習母親,服務他人,「只要切實地活出信仰,原來可以影響下一代,同時探訪工作亦讓我思考生命的價值,學會珍惜所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