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中學邀正委會

刊登日期
2012.05.25

(本報訊)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的宗教及道德教育科跟公民教育組合作,四月十七日邀請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成員,與學生探討劏房問題。

該校逾七十名修讀宗教及道德教育科的中五生,與正委會幹事葉寶琳探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的意義。

葉寶琳先向學生介紹劏房的定義及類型,指出香港現時有約十萬名市民居住在籠屋、板間房及天台屋,這還尚未計算住於梗房和套房人士。此外,劏房衍生不少安全及衛生問題,包括逃生、火警、漏水、樓宇負荷過重等問題。

席間,住在劏房的貴姐(化名)於校內跟同學親述居住情況。她說,礙於經濟緊絀才選擇在劏房居住,扣除每月租金,只剩下千多元作家用。

葉寶琳說,劏房問題其實是房屋政策問題,住在劏房的人士,主要是不符合輪候公屋資格,符合的又因輪候時間過長及偏遠,而令交通費大增。

她續指出,全面保留或取締劏房皆存在問題,政府應審視及清晰公屋恩恤安置資格及撥地增建公屋,兌現三年上樓承諾。她提出《社會事務關懷通諭》第十七節,指出缺乏房屋本身是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應該視之為經濟、社會、文化或人性方面匱乏的標記。

該校教師安中玉說,有瓦遮頭是最基本不過的事,但政府仍未處理好這問題,讓住在劏房的小孩難以得到良好發展。

此外,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邀請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代表五月七日到校,於宗教及道德教育科課堂內,與七十多名中五生一起探討公民及政治權利。(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