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北斗星】分叉路上
當看到一位年輕人正在尋找出路,停在一個分叉路上猶豫著該如何前進時,你會立刻指點他迷津帶領他到目的地?還是你會讓他走自己選擇的路,或者找其他可以幫助到他的方法?
作為家長,若自己的子女正處於分叉路上,相信大家都會為子女的美好將來而作出不同的選擇。然而,這兩個選擇都有相同及不一樣之處:相同在於兩者都是為了年輕人著想而作出的決定;不一樣在於兩者的過程讓年輕人會有不一樣的經歷及得著。
這類選擇亦是筆者在青少年工作中曾經遇過的猶豫,由他走自己的路,還是由我去擔當這個責任替他選適當的路?
在現今香港社會,青少年在學業及工作等範疇上,都因著社會的急速發展,而要面對著激烈的競爭。在這些人生不同階段的比賽上,即使是成年人亦會有感到迷惘的時候,更何況是青澀的年輕人?
當我們遇到這些正處於分叉路上的迷途羔羊時,最安全的方法當然是沿途帶領他們到目的地,這是確保旅途舒適又放心的最佳方法。然而,沒有任何阻滯及困難的旅程,即使可以安全到埗,又是否對青少年最有益處呢?作為家長、老師、社工,我們所孕育的青少年的將來是否就是一切,當中的過程及經歷是否並不重要呢?
看著身邊不同青少年的成長及經歷,我確信迷路的人,不代表他們會找不到出路,他們只是需要更多時間及信心去找答案。在尋找方向的過程中,他們所得到的,往往比順利到達目的地的人更多。
當然,要換取這些經歷,除了需要青少年本身的信心及耐性外,他們更需要的是經得起驚嚇的家長及教育工作者。記得某次露營,我們設計了一個夜行活動,讓學生感受一下在黑夜中面對恐懼以及同伴間互相依賴的感覺。起初活動進行得順利,但到達終點時,卻發現一隊學生未依路線到達終點,幸好路線並未有一些危險的小路,我們沿著大路一直向前找,終於也看到他們,最後大家安全到達終點。
雖然我有信心會找回迷路的學生,但當晚與另一位老師一起找他們時,真的心急如焚,怕他們受傷或受驚;怕他們因此討厭我們;更怕他們得到挫敗感而減去信心。
在分享環節,我欣慰的是,這一批比別人行得更多冤枉路的學生,是有最多反省成果的。他們提及自己在途中不足之處,讓他們可以更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否改善之處。受到他們的啟發,我亦與他們分享:就是路是否一定要向前行?我們往往都太習慣向前看,當遇到挫敗時,便不懂得後退一步重整旗鼓。但原來當我們後退沿路折返時,便可能會出現另一條路,甚至是一條可走到目的地的路。
若當晚不是讓學生自己讀地圖走路,若不是準備好受驚嚇,這些學生便不會遇到這些經歷。另一方面,若我們沒有及時去尋找迷路的學生,即使路途有多安全,亦會有遇到危險的機會。
我們要做的,不是真的讓年輕人「自生自滅」,而是適當的讓他們嘗試決定自己的路,再作承擔。我們的角色是沿途關心及支持他們;在不同位置上等待他們到來;在錯誤的決定上幫助他們有機會改過。
- 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