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牆紙與銀紙
記得許多年前,本港的電視廣告片有這麼一句宣傳口號,「××牆紙,靚過銀紙」。事隔多年,回想常不禁莞爾。牆紙是家居飾材,用得著它是因美感,乍看與銀紙不能混為一談。但何謂美呢?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不同的品味。而牆紙圖案中也確有以花花鈔票拼貼,能在世上推廣,足見有人中意。風雅之士可能會鄙夷其銅臭氣,但我就見過,有多金者不但把家中器皿都弄成純金,客廳裡還陳列著以真金真玉製成的巨型盆景。金雕玉砌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甚至是最直截了當的炫富文化。從傳世詩文看,歷代清流許多人咀巴不悅卻心響往之,直到現在很可能還是不少人私底下衡量世物的標尺。君不見清宮裡的許多「國寶」級文物,不也是這般格局?而每有歐美博物館把藏品作全球巡迴展覽來到此地,當局宣傳的,竟常是這批文物市值多少錢,買了多少保險。我們的藝壇中人日夕嘖嘖稱羡的是誰誰誰的畫作在拍賣會賣了多少錢,書畫家們相互較量的是自家的手蹟的尺價??這世道一說及文化,幾時真離開過風雅者不屑的銅臭?
常有人詬病香港是文化沙漠。問題在於,甚麼才算文化?怎樣才算沙漠?在尖沙咀,慣了出入歌劇院和音樂廳,非世上一流藝團演出不屑一觀者,當然不會認為外頭海濱長廊對著那些水泥手印雀躍者有何文化可言;迷哥迷姐也可以反脣相譏,說在文化中心內高雅場所出入的,有幾個不在裝模作樣?在人山人海的台北故宮,被擠得水洩不通的,通常是展示皇帝起居飲食的奇珍,及諸如把玉石雕成幾可亂真的白菜的皇家珍藏。那些被學界稱為「國之重寶」的諸如元明山水,商周禮器,展出時相比之下會冷清得多。市井、廟堂與山林三種趣味畢竟不是同一碼事,但三者的分野也不見得像許多人以為的水火不容,都代表了人性在歷史不同時空的某種臉相,深究下去都發人深醒。見識流於淺薄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沒出息的。但若人人甘於沒出息,那是誰都沒法的事。
人常是受社會主流話語裹劫的可憐蟲。幾乎可說,從蒙昧時代開始,人云亦云,附庸風雅便放之四海而皆然。誰都不能自外,以為自家就沒有一點兒沾上積非成是的惡習,或曾在亂哄哄的鬧市中被潛移默化,默默接受了某些連自己也不明所以的東西。為社會來說,有人附庸風雅總比一味焚琴煮鶴好。但文化是美好心靈的傳承,聰明人便不該聽任自家的腦袋變成人家嘴巴的運動場,能救我們出生天的只有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和善於學習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