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那年我們廿三歲起初的愛
引言:六四廿三周年,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把主題訂為「不要拋棄起初的愛德」(參默二)。擬訂主題的過程在第二篇文章可以看到,至於何為「愛德」以及為何要回到「起初的愛」,則由方濟會伍維烈修士為我們闡釋,天支聯希望啟發讀者,保持警醒的心,亦能以言以行參與天主愛的實踐(如下圖)。本版由天支聯供稿。
台灣已故馬兆駿的「起初的愛」及「那年我們十九歲」兩首歌曲,雖然與六四民運沒甚麼關係,也應該不是所謂的民運音樂,但歌詞卻使我的思緒回到那個八九年。
八九年的春天,北京的太陽和煦溫暖,對民主及廉潔國家的渴求,隨同微風在天安門廣場上吹遍青年人的心。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論甚麼年紀或是否龍的傳人,也會因為人權、平等、正義等價值的種種可能,在心中萌發出新社會新秩序的願望。那的確是:
許多最好最美的事 總是出現在第一次
熱血青年,不滿「成年人」在無論社會、文化、經濟弄的「爛攤子」,以為齊聲大喊口號、高唱勵志歌曲、進行真誠對話,就可以改變世界。「起初的愛」,既刻骨又銘心。可是,六月初的暴力鎮壓後,使年青人驚問到底「起初的愛」是否愚蠢和天真?眨眼間一年又一年,試問當年的年青人是否:
心裡害怕再受傷害 不敢期許放膽去愛
究竟他們(包括「我們」嗎?)所不敢期許放膽去愛的是甚麼?天支聯的全名是「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二十三年前蘊含的若是愛國情操,那的確也是愛的一種。但甚麼是愛國?天主教教理說:「公民的義務是與政府合作,在真理、正義、連帶責任和自由的氣氛下,給社會的福利作出貢獻。愛國及服務國家是基於感恩責任,並由愛德而來。」
聖多瑪斯沒有認為「愛國」是項美德,但正義作為德行,卻要求人對公權力予以尊重;而愛德則要求人為別人的福利好處而行動。多瑪斯說,愛德引發及要求:人更加要愛那些與自己相近、息息相關的國人。作為倫理行為,愛總不能離開無國界的真理、正義、同舟共濟和自由。
渡過高山和海洋 歲月就此流過在眼前
經過風霜和歷練 如今誰也無法再改變
別再用一些安慰自己的謊言
再次欺騙你自己
無法改變是二十三年的歲月中的種種風霜歷練。單是「愛國」兩字,香港回歸前後,所指所涉及所代表的,都很不一樣(更莫說為香港的天主教徒了)。「愛」和「國」的定義,是時候反省有沒有自欺欺人。按哲學家分析,談到愛國的「國」是國家(country),這觀念有三個幅度:在空間層面上存在的地域、我們成長的地方,即是國土;在時間層面上,過去祖先的故鄉,即是祖國;也是在時間層面上,現在及將來吾民的子孫,即是國人。
前教宗庇護十世說過:祖國(fatherland)不單值得去愛,也值得偏愛。大意是:單是祖國神聖的名字,在你心中喚醒最寶貴的記憶,使你靈魂的每條纖維震動;她孕育了你,你與她由於血統而有所連繫,更由於感情及傳統而有更高貴的連繫。可是,每個人對國家、主權國(state)、國(nation)、祖國的界定不一樣,而愛的方式也因此不同。
還記得那年我們只有十九歲
現在已不再年青
收拾起傷悲 滿懷期待
再回到 最初的愛
轉眼間已二十三年,當年熱血沸騰的青年也許早失去了「起初的愛」;當年呱呱落地的嬰兒,今年剛好二十三歲。如果要回到任何「起初的愛」,但願那是在起初創世時,天主所賦予人能夠彼此相愛的能力,是尊重在起初創世計劃中的秩序、美好、祝福及尊嚴。
伍維烈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都在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水動後,第一個下去的,無論他患甚麼病,必會痊愈。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就向他說:「你願意痊愈嗎?」那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那人便立刻痊愈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若五2-9)
你願意成為攪動池水的人,
建設公義仁愛的地上天國嗎?
追求改革 致力維權
六四廿三周年,香港社會彷彿被中國大陸崛起的霸氣籠罩著,我們的視線變得迷糊;加上紛陳的資訊和東拉西扯的評論似乎都在述說真理,我們就好像慢慢被拉入漩渦,就此天支聯成員(K, S, Y, A)暢談感受:
S:八九民運給我的感覺、當年的真相愈來愈模糊,近日又出現許多中港矛盾,引發兩地人民間的衝突,我有時真感覺到被打擊,不想再爭取甚麼。
K:在這個時候,我們更要提醒自己要抓緊核心價值的那支柱,免得自己不受控地下墜呀!你們覺得我們要抓緊的是甚麼價值、信念?
S:那是主耶穌教導我們的價值——愛,以及學生廿三年前提出的訴求,包括追求新聞、集會自由,以及能有效監察權力的制度。
K:我覺得人人都不忌諱說自己懂得愛、願意愛,因此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愛中加入理性,在愛德中實踐真理,否則就是盲目的愛,與盲目的憎恨沒兩樣。
A:不過,我們本着愛主愛人的慷慨會否被欺騙利用了?香港的制度、資源、文化都是我們以至前人辛苦經營得來的,若隨便被侵佔了,怎樣也講不過去呢!究竟怎樣才算是合乎正義的愛的分配?
Y:不妨想想:為甚麼大陸人要跑來香港生子、買奶粉?還不是因為內地的一孩政策、香港各種較好的制度、食品安全有保證!
S:亦因為內地的錢可以向外湧,同時能把對社會腐敗、生活素質嚴重下跌的怨氣、不滿,向外排泄。
Y:無錯,所以內地人湧來香港,根本就是反映了內地在制度上存在著很多問題,當權者以「CEPA益香港」為名行「排泄民怨」為實,假如我們民間彼此憎恨,而不去追究當權者的責任,那就墮入了當權者的圈套。
K:其實對當權者的監察,不正正就是靠新聞自由和其他權力監察的制度包括司法權嗎?這又回到學生廿三年前的訴求了。
A:我想起聖經的一句話:「我有反對你的一條,就是你拋棄了你起初的愛德」,突然很感觸:我們是否都因為利益的緣故,拋棄過對鄰人即內地同胞的愛,忘記了當年學生的訴求,或對他們的支持?
K:似乎與現況很貼切啊!但整段聖經、當時背景是怎樣的?
A:全段經文是記載保祿向厄弗所教會所說的話,大意是保祿對當時厄弗所教會的褒貶,他褒獎教會不容忍惡人,指反撒謊者及有堅忍的心;而貶抑教會沒有愛心的行為。
S:這段經文讓我反思到:許多人叫我們要放下,因為基督徒不是談愛與寬恕嗎?不願放下是不願寬恕嗎?推動我們堅持至今的是仇恨嗎?絕對不是!推動我們的是愛德,及對國家的愛!正如保祿褒獎當時教會一樣,我們應發出反對聲音,而我們做這些不是為了復仇,而是為推動制度上的變革,讓國內人民活得更有尊嚴。
Y:無錯!因此我們作為基督徒,有責任追求真相,用理性分析六四與現今維權、追求政治改革之間的關係,才能真正展現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