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翰洗者與音樂
額我略(或譯格里高利)當羅馬教宗期間(604年卒)把各地教會的歌曲及禮儀收集、修訂,統一教會的音樂,使它自成一格,人稱之為「格里高利聖歌」,又因它是無伴奏的單聲清唱,故又有「格里高利素歌」之稱。
法蘭克王丕平的兒子查理大帝(814年卒)繼承父親的遺志,推行羅馬禮儀和音樂的一體化,並因此而廢除高盧及米蘭聖安布羅斯的禮儀和聖歌。從此額我略素歌便成了天主教會的主導音樂,而它本身也是一項專門學問。
額我略素歌的旋律根據詞與曲結合的關係,可分成三類:1)音節式(syllable),歌詞的一個音節配一個音符。2)紐姆式或音團式(Neumatic),歌詞的一個音節配一個紐姆(Neuma,是個希臘詞,意謂「點頭示意」)符號。紐姆符號就是在歌詞的上方添加一些與文字的重音或標點相似的符號,簡明扼要地指示旋律上下走向的趨勢。由於一個紐姆符號既可以包含一個音符,也可以包含多個音符﹔所以這類旋律既可一個音節配一個音符,也可一個音節配多個音符。3)花唱式(melimatic),歌詞的一個音節常常配以若干個紐姆符號。
額我略素歌的演唱方式有獨唱、齊唱、交替輪唱和應答輪唱四種。
古希臘人、羅馬人、猶太人都有很好的音樂,但因為無紀錄,故沒有流傳下來。而額我略素歌之所以能不失傳,實因它有「記譜法」。而記譜法的發展也分幾個階段:(1)字母記譜法。它是克呂尼(Cluny)修道院院長聖奧多(Odo,942年卒)所創,為音階各音定下音名:ABCDEFGabcdefg,是現代字母音名體系的基礎。(2)紐姆記譜法。這是以紐姆符號再加上一條紅線(表示F音)、一條黃線(表示C音)和兩條黑綫的四綫記譜法。它只是一種助人記憶而不是準確的錄音方法。
但真正的記譜法是本篤會士亞肋佐的圭多(Guido d’Arezzo,1050年卒)發明的。他發覺在聖若翰洗者晚禱的讚美詩的首句有七行,而每行第一節的音符恰好是依音階而上的,若把這幾個音符排在一起就成了一個七聲的音階。圭多於是把這些音節定為相對音符的唱名,然後再把這些音符按序放在四?譜上,這樣就有了一個準確的記譜法。
讚美詩首句(拉丁文):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a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
labii reatum,
Sancte Joannes.
詩的大意是:為了使你的僕人們,能用寬鬆的歌喉反覆歌頌你的神奇事跡,請清除我們骯髒嘴唇的污垢吧,啊,聖若翰!
但因為第一及第七行的首個音節 Ut, Sanc 是急促的「入聲」,不便於唱(長吟),乃分別把它們改成do與si,於是就有了今日通用音階的唱名:do,re,mi,fa,sol,la,si,do。
十二世紀中葉以後,另一位本篤會士科隆的法蘭高(Franco di Colonia)推出了「有量記譜法」,藉此表明單個音符間時值的比例。
到了十三世紀,五?譜出現了。至此,西方音樂完整的記譜法大致完成,對音樂界來說是個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