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苦笑
我是插畫師,因為常參與詮釋正統文化,不免和弄文字的同工共事。記得多年前畫古代史,編輯是位飽學女孩,對我畫的頗存疑,問,兵馬俑裡的秦兵都沒有頭盔,你把他們畫成盔甲整齊,是否有問題?我告訴她,出土文物中商代已有銅盔。至於秦兵,我忽而記起兒時背過的一段《左傳》:「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人輕而無禮,必敗。」戰國時秦的爵位是伯,兵過周王城尚得把頭盔脫下,兵馬俑是始皇的陪葬物,泥塑的兵士自然不冠冑,但從這記載看,常規仍是甲冑齊全的。主事老總是位宿儒,信我說得對,女孩可傻了眼:你小時讀過的怎會記得?我笑了,史料從來不是些孤立的片言隻語,若把讀過的都融入那個時空特別的氛圍裡,不必有意去記,細節受總體理解統制,便容易把握。
學界常說隔行如隔山,轝服志和服飾史自古是專門學問,念文史者能對每個專門領域有點通識已算不俗,要不出錯便得查靠得住的書。我們都活在歷史中,歷史是活生生和具體而微的,誰都不能想當然。若然疏漏,前門進不來的學問總是從後門以變了形的道聽途說溜進每個人心中,積非成是,一不小心便會中招。此後多年,我常驚愕,和我合作的編輯有時給提供古代範文的圖象資料,許多都以流行的影視戲裝和佈景為依歸。殊不知那常是現代媒體人按時下的品味把古代資料重新配搭或借題發揮,和歷史上的真實常大相徑庭。流行文化常以當時得令的意識形態去重塑史實,肥皂劇裡皇帝口出國罵者有之,名臣操時下黨八股語匯者亦有之,服飾場景當然也是改變氛圍的手段。我想,若我們給學生編的課本或補充讀物也一同參與這糊弄歷史的集體遊戲,改行去混娛樂圈,豈不更名正言順?
記得三年前,那時有套叫「人間×月天」的肥皂劇在說中文的地域播得如火如荼,剛巧我受命為一本還算嚴肅的談現代中國的書插畫,要畫五十年代的林徽因。從照片資料看,她已是中年以上的人,我如實畫了,編輯卻央我務必要把這才女年輕時的風韻畫出來,否則擔心讀者不接受。我苦笑:林和梁最後的日子豈是肥皂劇般的才子佳人戲?歷史上的徐志摩又豈是只識風月的情種?市井文化愛以小市民情懷去解讀歷史,把世事庸俗化。可憐我們的學問圈中人有不少是在「電視伴飯」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若連這圈中人都不由自主地借了流行文化的眼鏡去解讀正統文化,我們會教出一批甚麼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