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心靈內室
據說許多到國外讀書的中國學生,計算能力名列前茅,但溝通能力卻落後於人,因而被評為沒主見、缺乏想像力、只懂墨守成規、工作也就拿不出甚麼出色的成績云云。我想或許也不是缺乏想像力或主見的問題,而是怕錯、怕遭人訕笑,不敢站出來,感到還是墨守成規安全些,間接造成思維不敢跳躍、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意見。今天的讀經,尤其福音部份,《馬爾谷》提出的問題遠比答案多,而且充滿對立,需要反思,要求我們走出自我,讓主進入我們心靈的內室,實在是我們信仰歷程上重要的一課。
會堂長雅依洛照理應該是一位穩重、保守、在當時猶太傳統中具有一定地位的領袖,卻甘冒大不韙,跪伏在一個遊走四方、不守規矩、喜與罪人往來的人腳前。會堂長的重視、與後來他家裡人的輕視,可說彼此大相逕庭。這裡我們可看到甚麼?本來「滿招損、謙受益」,一個受過系統教育的人照理應比僕從、婦孺更難空虛自己,改弦易轍;一家之主肯皈依,家裡人卻成了譏笑的旁觀者。一個患病已十二年的婦人,每日都在浪費生命——血漏,雖生猶死;相對於一個十二歲的女孩,正是生命力要綻放的青春少艾,不該死的卻死了。生死可是這般隨意和無理?數以百計的人一起擠擁著耶穌,誰不在觸踫著祂?耶穌卻要叫那個婦人站出來,是合理的嗎?主真正的要求是甚麼?這於我們有何啟示?耶穌是一個外人,竟然走進一個陌生女孩的閨房,卻把似乎有關連的人都趕了出去,此事首先於禮不合;既復活了女孩,又嚴厲命令,別讓任何人知道這事,能做得到嗎?當時屋內、屋外有多少人集合在一起?祂既行了這奇跡,又為何有別於先前,叫患血漏病的婦人揭示事件真相,現在卻不願讓人知悉,前後豈非矛盾?
沒有誰比誰更容易獲得恩寵,在我們生命中,也沒有某一個時段比另一個時段更應投向天主、出死入生。《馬爾谷》常使人感覺得耶穌這個人,是一個硬朗、爽快、不苟言笑、時常訓斥群眾和門徒團體的人。
今天福音中,主逸出常規,把生命能力賦予一長一幼兩位女性。主從男性中揀選了祂的門徒,但女性卻真正反映出基督徒忠信、慷慨、走出自我、勇毅果敢、服膺於主的美好一面,這可從伯多祿的岳母、聖殿銀庫前的窮寡婦、癩病人西滿家中傅抹耶穌的女子身上看到。「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看來男兒著實要加倍努力自強。在天主子女的大家庭中,每一位都為主所愛和熟悉,誰都不該在眾生洪流中,無關重要地被淹沒,正如誰都不該有先天性指定的繼承權一樣。
人的接觸常帶著幾分危險,不單只是病毒和疫症,更怕是誤會。然而主接觸人不怕危險和批評。祂觸摸痲瘋病人、乞丐、附魔的兒童、聲名不佳的女人,而且也讓他們觸摸祂。祂是為了尋找那尋找祂的人——祂要使她成為真正的人,意識到在祂心目中有重要位置的一個人。祂要治愈的不只是肉體,更是整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祂願與她生命共通。
好像許多吃自助餐的人,不須深思熟慮,只求即時滿足,率性而為,把一切都夾到盤子上,毫無情由的吃了一大堆不知甚麼。我們每日呢呢喃喃向祂訴說的,可能都是空言,只把祂視作一個行奇跡的人,為滿足一己的欲求,彷彿網上虛擬世界的分享,泰半是無知、無謂和無聊。茫茫人海都在呼喚祂、想接觸祂,但祂卻問了一句話:「是誰觸摸了我的衣裳?」群眾一片混亂喧嘩、家人都驚訝得目瞪口呆,但祂卻不願讓人知道這事。我們可有真的接觸過主,尋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除非在獲得祂的呼喚時,我們願意拋開?絆,來到祂的面前,面對和明認一己的問題,讓祂走進我們的心靈內室,我們與恩寵也只不過是擦肩而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