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服務隱蔽青年個案

期數
3567
刊登日期
2012.06.29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7 月 01 日

(本報訊)明愛一項有關長期逗留在家青少年(簡稱「隱蔽青年」)的報告發現,八成個案為男性,因不適應學習而長期缺課的以中一、中二生為多,建議政府正視隱蔽青年問題。

明愛賽馬會梨木樹青少年綜合服務自二OO九年展開「藍天計劃——青年動力啟航」,過去共處理一百一十五名隱蔽青年的個案,發現隱青有年輕化趨勢。

服務個案中,八成為男性,待學與待業的個案各佔一半,報告指出由於男青年對電腦及上網能力較強,少向外分享感受,容易與社會隔絕;亦有青年因工作不如意,過去八年足不出戶,並有社交恐懼,完全與社會隔絕。

報告指出,近六成八屬中度隱青,有三個月至一年待學或待業,長時間留在家中;低度隱青則佔一成七,以待學為主。

其中待業青年集中在十八至二十三歲,他們普遍有一至三年的工作經驗,離職後長期賦閒在家;三成六未能理解個人能力與目標,三成一面對精神健康問題。而待學青年平均年齡為十五歲,最小的十二歲,近六成五為中一及中二生;逾六成八遇有學習適應問題,近兩成精神健康出現問題;報告指出精神健康導致青年的退縮行為。

現年十九歲的阿曦,自八歲隨父母從國內定居香港後,因少與人接觸,升中後又未能適應學習。阿曦表示長期與老師和同學相處困難,故不願上學,由中一起逃學,至中三時長期缺課。「長期在家感到很迷惘和無助,惟有時常打機。」一年半前,經家人轉介下安排社工家訪,社工邀請他到長者中心教授長者電腦,他稱,當義工可助人,亦能使他感滿足,增加自信心。他現已重返學習生活,在中專修讀三年的電腦文憑課程。

林太的兒子升上中一後受到欺凌而不欲上學一年,她因勸不到兒子而感無助,接受服務後看到兒子有轉變。「現在他少發脾氣,願與我溝通,自理能力亦提高。」她認為社會應關注隱青問題,及早給予適當的照顧,避免更多青年成為隱青。

羅紀麟是負責「藍天計劃」的社工之一,他指出,青年「因家庭問題如家暴、與父母關係差、父母離異、父母再婚等,影響他們的情緒,他們害怕面對而把自己隱蔽」,長期與社會隔絕。他說,大多隱青生活日夜顛倒,半夜四、五時就寢,睡至翌日下午三、四時才起床,由於青年拒絕與外界接觸,故社工做家訪時,有時也要到訪三至四次才有機會與青年見面,或只限在房門外與青年「攝紙仔」傳話。他續指出,有隱青因脫離社會二至三年,出現精神或情緒問題。

羅紀麟稱,隱青不願外出,難以評估確實個案,建議政府在全港十八區的青少年綜合服務設專門服務隱青的工作團隊及加強社工培訓,以便處理隱青及其家長的問題;報告發現初中的待學隱青增加,這與升中後不適應學習及新高中課程加深有關,建議政府及教育團體加強支援初中生的學習需要。(高)

 


 

明愛「藍天計劃—青年動力啟航」



為荃灣、葵涌及深水埗區內十四至三十歲,長時間在家的待學或待業青年服務,透過社工或福利員家訪,與青年接觸,提供生活指導,鼓勵青年積極面對人生,協助重返社會。

「隱蔽青年」的特徵:

  • 經常逗留在家,甚少外出;
  • 沒有動機上學或找工作;
  • 經常逃避與家人或朋友傾談;
  • 慣常在家上網或打機。


若青年有以下多項的感覺,可尋求協助。

  • 留在家中有安心感覺;
  • 明白不能時常留在家中,卻難去改變;
  • 有親友要求改變生活習慣時會感煩躁;
  • 家人不滿自己經常「上網」,卻認為這是解悶的方法;
  • 想不到人生目標,難以想像將來;
  • 沒能力改變日夜顛倒的生活;
  • 即使想過外出卻不知可作甚麼。

 

資料來源:明愛賽馬會梨木樹青少年綜合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