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說「電」
俗語稱男女相悅為「來電」,電光火石的一剎為「起電」,如粵語流行曲所謂「百五磅魅力,實行大轟炸」為「放電」......無「電」不成情事。但商品世界裡一切都可化作商品。情場上人人比較異性相貌、身材、年齡、教育、地位、收入、家世,有如商品估值,許多人的「來電」或「起電」不免也滲入了許多問斤求兩的盤算。
有道古來愚弄世人最多的是貨幣或情愛。這兩個題目人們議論了過千年,沒人能離開它,也沒人能說清它。希臘人最早的神話說開天闢地之初出現的神是混沌與愛,可見人類一開明悟,便把愛看得不可或缺。但此愛不同彼愛,並非專指後世說得俗不可耐的男女私情,而是大愛,泛指一切人對人,人對萬物的善意、同情心或同理心。而最初的愛神也大氣凜然,與後來專放暗箭度人入情關的小丘比特層次迥然不同。而較早期的神話也有說愛神本為戰神和美神所生,說明在人類最原本的觀念中,愛包含了對至美至善的追尋、意志和勇氣。孔子說「仁者愛人」,後來儒家說「終極關懷」,便和這頗貼近。竊以為《聖經》裡說的愛,起碼就離不開同樣的色彩。離開這特點的「愛」一味泛情,實在廉價。
說「愛」如「電」,是因為它來自我們內心最深處的直覺。以前有些書排斥直覺,認為那靠不住。其實,人的意識的各個層面是互相溝通的,最內在的深層當然也融合了我們在理性和信仰層面的修養和理解,這些好東西若真的融化在我們的血液中,直覺就定然受這些精華統制。「愛」不是邏輯,若它由邏輯推敲而生,就不會有能「電」人也「電」己的特性,它是發自我們生命深層的率動和呼喚,因此,自以為老於世故者教人該愛誰而不愛誰的奉勸,通常都沒甚麼效力。同理,若當事人不聽從心之所指,去「愛」時下某種邏輯教導下最值得「愛」的東西,這「愛」也必如擠牙膏般勉為其難。
人愛甚麼不愛甚麼,人愛誰不愛誰,通常都和對善惡的判斷相連,和親歷親見的事實相連,和對這世界的理念和理解相連,和私下最內在的向往相連。世上最可憐的人是那些出於利害盤算而扭曲內心的白相人,更可憐的是那些專事疲勞轟炸,告誡所有人在邏輯上不能不愛「我」的自戀者。民間故事裡有本事的王子或富家子要獲取某小家碧玉的芳心,總是先扮作乞丐,待人家看中自家的人品才真人露相,若一天到晚喋喋不休地誇耀祖宗比人闊,如今又暴發到甚麼程度,能招徠的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