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談建構公民身分

期數
3571
刊登日期
2012.07.27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7 月 29 日

(本報訊)教育工作者指出,香港學生需要公民教育,而當推行國民教育時也要正視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公民社會發展現況。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陳祖為教授認為,香港很需要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與國民教育都能為社會培育良好公民,但國民教育關乎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

他七月二十三日對本報說,香港人是「自由主義式愛國者」,一方面認同中國歷史文化和目前的成就,但同時對政治課題會保持批判性。他說,在一國兩制和共產黨作為中國執政黨的情況下,國民教育在香港變成難於處理的課題。

基督徒學者陳祖為說,近年公民社會變化甚大,公民社會展現於市民履行義務,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共融,以及為改善社會而抗爭;如拆卸中環皇后碼頭事件等,就成為不少青年以後積極參與社會的催化劑。

他說香港社會若要成長,便需要公民教育,但這不只停留於探討權利與義務,也要提升公民修養,幫助學生明白分析社會事情應對事不對人,以及在民主社會應保持的禮度。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校長葉介君指出,全面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自然會具備國民教育幅度。

葉介君七月二十日對本報說,該校推出以「拉闊生命」為題的全方位教育計劃,發展出一套校本德育教材,讓學生從個人出發,向家庭、學校、社區、國家逐層推進以建立身份,從中認識祖國,以及培養服務社區的心。

他說這從家到國的進路幫助青少年建立完整的公民身份,例如介紹了剛過去的行政長官選舉,及當中的制度問題。

葉介君說,香港回歸後,要幫助青少年認識中國人身份,事實上公教學校的相關德育課程亦具這幅度。他說,校方舉辦「拉闊生命」計劃讓青少年了解國情的同時,校內也舉辦傳媒教育,促進獨立思考。

他說,青少年好奇心豐富,教導他們認識國家和社會並沒有太大困難,但他強調相關教育工作應更全面,以幫助青少年建立世界觀,學習侍主侍人,培養尊重別人、誠實、感恩的心。

此外,一批教育界、家長和社會人士要求當局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指引」,強調教授學生認識中國時,要著重多角度思考,以及公義、人權和民主等多元價值,支持人士包括宗教界陳日君樞機、熟悉解中國國情的劉銳紹等。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亦呼籲教徒出席七月二十九日在維園的遊行,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對於外界質疑,教育局指課程是鼓勵獨立、多角度思考的。(輝)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