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關於沉默
當學生在課堂表現嘈吵時,我會保持緘默,任由他們吱吱喳喳。過了幾分鐘後,學生驚了,為何老師不開口叫他們「安靜」,只傻傻地凝視他們「可愛行為」,擔心我會患上甚麼「緘默症」?事實上,真的有「緘默症」,正確名稱是「選擇性緘默症」,它是一種社交焦慮症,原來患者大多是女孩。有關「選擇性緘默症」的內容,希望有專家可以向大家分享。
男女大不同。根據統計,男性平均每天說一萬五千字,而女性則會說三萬字。所以,用沉默形容男人會更貼切。男人不用說話去表達他們的情感,而是默默地行動。遇到問題時,他們會獨自想盡辦法去解決。朋友常訴說她的丈夫每天工作後回家都默不作聲,像啞的一樣,但不表示他對家人忽視,而是他用行動上去表達他對家人的關愛。試想,丈夫在工作上遇到壓力,回到家中,雖然心裡盡是委屈,但能看到妻兒,不用多說甚麼,那已是對他最大的心靈慰藉。
有人說﹕「沉默就是一種力量、一種風度、一種魅力,它體現了一個人的涵養與智慧,懂得甚麼時候說話,甚麼時候該保持緘默,甚麼時候該反抗,靜觀其變。」朱自清也說:「沉默便是最安全的防御戰略。」同樣是姓朱的中國畫家朱耷(1626—1705)用沉默行動以畫表達對清朝不滿,他是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朱耷本是明朝貴族,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因此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不幸的是他年青時,明朝滅亡,不願效忠清朝,為了逃避滿清迫害,就出家削髮為僧。不知是否因亡國後受到很大的刺激,所以常佯裝瘋瘋癲癲,突然沉默不語,在自己門上寫了一個「啞」字,也許是為逃避滿清的傷害。
朱耷藉繪畫抒發心中的悲憤,畫中意境常予人肅然起敬,藝術價值高,像這幅膾炙人口的《孔雀竹石圖》(見圖)是一幅中國畫壇中的佳作。畫面上方是一塊殘斷的石壁,壁的角落有兩株牡丹和零碎竹葉,畫面下方一石頭上站著兩隻樣?奇醜孔雀,而石頭尖而不穩。這幾個意象,本是花鳥畫中的一般傳統題材,但此畫中的物體通過變形處理,卻顯出了一種「醜樣無比」的風格,隱晦地表示其對清廷極之不滿的譏諷。朱耷繪畫藝術的特點大抵是以形寫情,變形取神;揮筆豪邁、著墨簡清。
朱自清在《沉默》文中寫道說:「沉默是一種處世哲理,用好時,又是一種藝術。」的確,我們被眾多噪聲所圍困很疲憊,高興時,我們高聲歌唱;難過時,我們放聲大哭,似乎習慣了用轟轟烈烈的聲音去填補心靈的空虛。不累嗎?為甚麼不試著留下沉默,讓寧靜進入心靈深處,聆聽心靈的聲音呢?可是我從來沒法可以享受寧靜環境,長期受耳鳴之苦,有時鳴聲大到聽不到別人的說話,心很苦。不過,能給我睡著是奇跡的事,無比感謝。
面對事故很少會緘默不語,但不出聲不代表事不關心或人生「是是但但」,只不過在等待適當時機才採取行動。嘗試學習沉默,用沉默和堅韌去迎接困難,正如聖母遇上困難時同樣沉默,把事默存心中,反覆思量。請珍視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