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奧運的意義

期數
3573
刊登日期
2012.08.10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8 月 12 日

每四年一屆的奧運好像都讓我們這些不甚運動的香港人突然對運動狂熱起來。電視整整一個月播出各比賽項目,中國獲多少金牌,大部分香港人突然變得異常「愛國」;中國強項的跳水、體操、羽毛球等等,幾乎身邊所有朋友都感到強烈國民身份認同而理所當然地為中國隊打氣。有香港明星在微博上寫上恭喜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奪得場地單車銅牌為港爭光,立即引起部分內地網民留言直斥為何要分香港人和中國人。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教文化理論的教授曾說過,運動比賽很容易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當比賽變成國與國的競爭,運動會變得政治化。大家的焦點放到金牌榜上,那些強國佔據榜首,主辦國沒有拿到足夠獎牌媲美其他國家,好像很不爭氣似的。

創辦現代奧運的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在一八九二年於巴黎發起創辦現代奧運會的時候,提出舉辦奧運的精神是希望透過運動會能打破種族、民族及國家的界線,以團結、和平、友誼與進步為宗旨;通過公平競賽,促進了解,為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共同努力。

當大家都興高采烈地看奧運的時候,搬出這些精神和宗旨,確是十分掃興,但大家若想深一層,大家對這些精神和宗旨又有多少認識?這些真的並不重要?

教育局推行國民教育科,引起香港家長、學生和市民強烈反對,七月二十九日甚至有九萬人在酷熱的天氣下參與遊行,焦慮的家長推著嬰兒車,帶著她們心愛的子女出來,為了不要洗腦教育,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擔心的是課程會教導孩子愛的不是國,而是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只有一黨專政的國家,黨和國在人民的集體意識中已分不開;孩子被灌輸認識黨國成就的知識,奧運獎牌的成就也很容易被用作為國民教育的材料。當大家看奧運時都把焦點放到中國拿到多少金牌上的時候,這種「愛國」的情懷油然而生。

然而,在這些奧運獎牌的背後,運動員接受訓練的情況,我們又知道多少?拿不到金牌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受到怎樣的待遇,我們又是否知道?

最近互聯網社交網站上流傳多張中國體操隊訓練小孩子成為運動員的照片,圖中所見的幼童,受盡各種地獄式培訓,小小年紀卻要受盡各種身體和心靈的摧殘,為的是有朝一日參與奧運,在運動場上「為國爭光」。另外,中國奧運舉重選手吳景彪的父母在家鄉受到的待遇,更令人感到奧運獎牌的「意義」,原來在他家鄉的體育局官員接他住在山村的年邁父母到城裡等待吳景彪獲得金牌後第一時間安排記者採訪,但吳景彪因為發揮失準未能獲取金牌,剎那間所有人離開,留下兩位老人;身在倫敦參賽的吳景彪則哭著對記者說對不起國家,大陸媒體《鳳凰網》也有報導此事。

透過國際運動盛事來培養的「愛國教育」,以及所謂國民身份的認同,很容易令人忘了原來奧運和運動的意義。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