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學生會發表立場書

刊登日期
2012.08.10

(本報訊)一批接受訓練要成為教師的教育學院學生,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以及重新檢討整個教育制度。

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於七月二十九日就教育局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發出上述立場書。教院學生會會長黃俊邦八月二日指出,坊間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簡稱國民教育科)的原因,主要是認為有關科目是「洗腦」教育、課程內容出現偏頗,或是推行過急等。

「國民教育科與其他學科重叠,(其他學科)已經包含國民教育的元素,根本無須獨立成科。」他舉例指出,中國歷史科讓學生了解歷代政權的興衰原因;地理科學習到國家地域等。

黃俊邦說,當局應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重新清晰地解釋國民教育的定義。「其他國家的人民以民族意識建立國民身份,可是中國在多種族之下,沒有特定的國民身份,便以意識形態建立,這便是港人最擔心的地方。」他稱,在國民教育科背後,港人其實是害怕成為共產黨下的中國人。



天主教同學會會長稱
教育當著重個人判斷

教院天主教同學會會長巢君懿也不贊成將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她指出正在推行的國民教育科未能全面地帶出教會的普世價值、人權、自由等幅度。

巢君懿準備畢業後成為幼稚園教師,她認為教師應培養學生發展個人判斷及思維,幼兒教育亦應提倡互動教學,「可是國民教育科只講述中國美好的一面,對中共的成就歌功頌德,這並不全面。」

她說,真正的國民教育既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國家,亦須平衡地分析國家的不同面貌,教育局應認真聆聽學校與家長的訴求。

教院學生會的立場書以「 論國民教育科與香港教育制度的失衡」為題,指出教育局欲於本年九月推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並沒有存在價值。

立場書中亦提到「國民教育」應建基於「導向式自我尋根」,即是人在既有的認知下,以不同的角度及方向主動尋找身份根源,而非以被動形式進行。立場書指出,香港教育早已包含「導向式自我尋根」的國民教育,如中國歷史、中國語文及文化和中國文學等科目,學生可透過書本認識和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但急欲推行的國民教育科裡卻沒有上述的元素。

立場書同時提出「通識教育科」與「國民教育科」的學習目標,宗旨與課程規劃重叠,例如:「提升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理解國民的角色、權利與義務,孕育家國情懷......等。」已經存在於通識教育科內。

立場書並要求重新檢視通識教育科,指通識教育科看似提升學生的多元思考,但卻過於著重技巧,令學生思考開始呈現僵化。

教院學生會要求政府立即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檢討整個教育制度。(高)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