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戲有益】續戲劇反面教材
七月下旬寫了上週那篇,這篇寫在七月廿九晚上看了喝停國民教育數萬人遊行之後及看到翌日新聞時事評論之前——編輯可以作證——如有雷同是自然。我要找人作證是反映我不能給人信心:和政府新班子一樣。而他們有信心危機源於演技低劣和(爆肚)對白失誤。
政府失去民意信任始於前任特首一句極度失誤(但多半是誠實)的「親疏有別」對白,於是擴大問責班子委任副局政助,既被視為謝票分贜,更被疑為用人唯親。新班子要再擴大就因此受阻。林煥光民望媲美林鄭,卻又說了疑是戲劇性諷刺對白:「如果主流意見認為平機會主席與行會召集人有利益衝突就辭後者。」令大家預期他會坐言起行;然後背後有密令不准他辭職,他的信用就插水了!因為大家懷疑他所指的「主流意見」其實是「主子意見」。又是親疏之別!吳教育局長秘密上京後潛水,失分又失信心;遊行前夕玩「分化」,敷衍見一見關注組家長後,引述(讀一早寫下的「夾口供」)別的家長團體支持國民教育,是很拙劣的一齣戲。再爆肚一句「遊行人數不是考慮,國民教育不撤」是下戰書,配合林煥光的另場對白「政府見到(遊行人數是)大象就要回應」,迫出數以萬計遊行人數;也迫新班子另兩位在遊行日要口徑統一、但老戲骨懂得加關鍵字而說:「政府不會『單』看遊行人數決定國民教育撤不撤回」。高局長更高明加多句「遊行人數多與少政府都會聆聽」,演技對白水平高下立見。執筆之時,公教報詳述教區立場;林鄭一硬一軟初步回應遊行:「明白訴求,國民教育不會撤回,但成立委員會考慮意見」。這在戲劇術語叫「打圓場」。
該在評完戲劇演出後,認真說說愚見:回歸後特區政府教育政策太多疑似政治背景的改革如母語教學、接軌內地學制的三三四新高中和國民教育,迫學生做白老鼠,引起信心危機。羅太疑是吳局長背後垂簾聽政者更引起恐慌!國民教育本應全面教授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配合香港融會貫通中西普世價值,使港人學生以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為自豪(足以令非華裔港生亦願意分沾),而不是一邊取消中史科,一邊強制認同現政權:尤其在劉旺洋上太空也抵銷不了李旺陽衝擊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