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駝鳥文化
都說人該有誠信,言必信行必果。但先有負責任的「言」,才有繼之而來「信」。若連說話都言不及義或滑如泥鰍,還有甚麼可信守的?讀新聞或近百年史,慷慨陳詞者大都只宣布何謂真理,中肯準確地駁倒論敵和證實己見的大文則如鳳毛麟角。即使有,影響力也有限。而查根究底,把某套觀念連根拔起的壯舉則沒幾個人去做,做的也幾乎都沒好下場。宣示既空且泛,以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便是家常便飯。五四以來人人奢談科學,但社會科學之所以不是信口雌黃,起碼得把現狀和歷史不看成是忠奸正邪之爭。得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結構入手,理解它是怎麼形成的?又該有怎樣的抉擇?誰都可提出自家的解讀和展望,但其探討和結論都起碼得和所有人人皆知的事實相容。而使用的概念和邏輯都要經得起推敲,拿可注入完全不同內容的概念來說事,最後必如雞同鴨講,把嚴肅的話題化作口水之戰。因為一早便有密底算盤,難怪說到底蘊,誰都不那麼認真,其實也認真不得。於是每有風吹草動,人人義正詞嚴,黨同伐異,關鍵話題則只浮光掠影地表態喧鬧一番。當然囉,愈是非黑即白的叫罵,粉絲則愈易磨拳擦掌,台上一呼台下百喏。百年風雲,不外如是。
這論戰方式其實由來已久。一部廿四史,歷代政爭不外自己必忠敵手必奸,是龍是鳳,全憑皇帝一錘定音。而孔孟則把成賢成聖看作人的本分,聖賢必指向為忠君多做事功,成不了聖賢即得不到皇上青睞便做不成人。笨乖們便只好天天自我討伐,三省吾身。而對這一套不以為然者,自然便是亂臣賊子,有違人的本分而不算人。而給建制踢出局的雖其實和掌門人無甚分別,但位居被整之列,在勢利成風的人群那兒,人格上早輸了一大籌。這些非我族類既被開除了「人籍」,便人人可得而誅之,魚肉他們只是替天行道。文革時紅太陽一揮手,幾乎全部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甚至國家主席不管原來有多少功名利祿,都得遊街示眾,舉國歡騰仿如慶典。為甚麼鬥人者和被鬥者都把這當成天經地義?看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雖自五四喊了百年,由販夫走卒到達官政要,由稚子到飽學之士,幾乎沒有誰的腦袋缺少孔夫子一早便給種下的思想基因。
人得對自己所說的負責。若以為在替天行道,卻對自家所行的道和攻擊別人的道不作深究,盡說些令識者笑死不識者嚇死的話,如還有半點誠意,是不可能發生的。誰都不會以為這族群缺乏有識之士,但若只鼓勵人像駝鳥一樣,把頭埋藏起來,唯權是從唯利是從,碰到難以自圓時便避之則吉,不是推給有奸人圖謀不軌,便是跟著主流話語起哄。滑頭和避重就輕者遍野,談誠信豈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