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朗天計劃發布新書 探索性侵犯問題及對策

期數
3274
刊登日期
2012.08.17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8 月 19 日

(本報訊)明愛朗天計劃於七月二十一日發布新書《生命故事——探索「性侵犯他人」問題、對策與生命盼望》,透過五位過來人的故事,闡述如何面對及承擔性侵犯後所帶來的問題。


新書由該計劃的服務使用者和同工,與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秦安琪博士共同編制,內容歸納如下:

承擔責任,對抗誘惑

新書記載五位曾犯性罪行人士如何與性侵犯問題角力的真實經驗:Stephen曾在巴士上摸鄰坐少女;阿生和阿軍曾在地鐵車廂非禮他人;小明在年青時偷女性內衣褲;阿偉曾在僻靜地方非禮女性。書中主角希望以自身經驗,支持並鼓勵其他遭遇類似問題的人士勇於面對及承擔問題。

助長問題的因素

當犯事者在性侵犯問題出現前,也曾有抗拒和掙扎,但最後卻不能自制而失去理性,如小明為偷女性內衣褲帶來的刺激、滿足感所吸引;兒時少有機會接觸性的阿偉在雜誌上看到暴露相片而產生好奇心,走入女廁偷窺並在街上非禮女性;阿生在網上色情資訊助長下埋沒理性,以碰觸女性去帶來自己成功、興奮和刺激感覺。

其中Stephen更曾抱主觀錯誤想法,認為在巴士上觸摸女性沒有問題,只是法律上不容許而已,故他放縱自己犯事。這些均是導致並助長五位主角們性侵犯問題的因素。

問題帶來的影響

作出性侵犯行為後,阿偉出現「知法犯法......內心有掙扎」的驚恐;Stephen會提出「我覺得好混亂,點解我會咁做.....不顧後果錯落去」的疑問;阿軍更表示事件後心靈經過一段很長很幽暗的時間,壓力很大。

另外,他們為自己的行為均感歉疚,覺得傷害事主的同時亦傷害了家人、朋友及自己。而因犯案所承受的刑罰除令他們失去自由外,亦讓他們失去家人、朋友的信任,並失去尊嚴、工作及事業。

事件亦為各人帶來負面身份形象,小明於事件後覺得自己是「一個罪犯」,自我價值破滅,自己的立場和一向的堅持全毀於一旦;阿軍即形容事件為自己帶來如刺青般的標籤。

對抗誘惑策略

事件發生後,他們以不同方式抗拒再度侵犯他人的誘惑——小明把過去所做的事與家人朋友分享,最後得到他們的接納與支持,讓他不再被自己所做的事困鎖。

阿軍則發現扭曲的資訊如「男性都是視覺主導」等,影響與太太關係外,更成為非禮他人的藉口。他們從了解問題發生的因由以解開影響自己行為的原因;再從根源設法改變,並重新肯定追尋愛與建立親密關係的有效方法。

阿偉則表示,他選擇不再接觸色情資訊,並把電腦放在客廳;又決心不再留意女性的身材以制止自己產生性的聯想;他亦發掘不同興趣如飼養寵物等。

親友的支持

這些過來人勇於正視及承擔問題帶來的影響,並發現及定立人生目標。過程中亦得到親人朋友的支持、接納、不離不棄,這些有同行夥伴共同對抗的意向,成為他們成功對抗問題的重要元素。

明愛朗天計劃由二OO八年開始提供性健康重建服務,透過多種途徑如監獄釋前探望、朗天熱線、社區講座、學校宣傳,及邀請過來人分享等,確立回應性侵犯問題上的原因及策略。(公)



註:有興趣免費索閱《生命故事書》的人士,歡迎致電朗天計劃3104 1221查詢,並填妥索取表格,親身前往中心索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