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通識】父後七日
※ 本片適用於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四:全球化
阿梅的父親突然辭世,返鄉處理後事的她,被一連串新奇、荒誕、繁複的禮儀,嚇得目瞪口呆。在喧鬧折騰,大哭特哭之後,她竟然找到心靈重建的力量……
塵歸塵.土歸土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道士說道。台閩地區喪葬活動是由一系列的儀式所組成,整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及「殮」(淨身入棺)、「殯」(停棺祭拜)、「葬」(造墳入土),每一階段都具有一些特殊的儀式及陳設。?牽亡、入殮、封釘、撿骨、對年、合爐、觀落陰、電子花車、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等習俗都為他地少見。
台灣人辦喪事,所需用品約一百多項:接體車、豎靈、棺木、壽衣、靈車、禮車、會場佈置、鮮花、儀式場用品、奠禮用品、骨函、火化等等……而服務人員更多達五十多人次:接體、禮儀師、司機、引魂、道士╱神職人員、洗、著、妝、殮、扛夫、禮生樂隊、儀式場地佈置等等……
台灣人更會把靈車裝飾得誇張,也有哭喪,搞得大鳴大放。本片將殯葬禮的繁文縟節以幽默滑稽的手法演繹,令人哭笑不得之餘,又發人省思。
哭喪.哭爸
「以前都聽人家說,累得像哭爸一樣,原來哭爸真的是一件這麼累的事……」阿梅說道。阿梅是台北的OL,因父親去世,而要趕回鄉下苗栗奔喪。年青一代對傳統葬禮習俗完全無知,身為孝女的阿梅需要擔任「哭喪」的角色,她更被吩咐甚麼時候不可以哭,甚麼時候要哭。每當有賓客到來憑弔,阿梅就立即要走到棺木前大哭起來,不管她正在睡覺、刷牙或是在吃飯。
在這七日內,她像是個機械人,不停地被召喚做這樣,做那樣。本來哀傷的心情,竟然漸漸被這些繁瑣的儀式所遮蓋。
告別
「我講一個有醫無醫的笑話給你們聽……」阿梅父親生前說。殯葬禮就好像一個懷念親友的告別舞台,在這舞台裡,每樣事物都勾起父女間的種種片段。當預備葬禮的用品時,想起父親最愛吸的香煙、最愛穿的衣服等等。阿梅父親爽朗豪邁,愛與朋友喝酒談天,常常說笑話,連一向文靜的阿梅都被逗得哈哈大笑。阿梅特別找來父親一張西裝筆挺的照片,並特地在台北為父親製作一張有型的遺照。當她開著電單車,背著父親的遺照時,她想起父親騎電單車載她上學的時光……
子欲養而親不在
在嘉年華式的紛雜忙亂中,竟然令喪父的哀痛,意外地減輕了。但當華麗的告別落了幕,一切回歸平淡之後,在東京轉往香港的候機室內,阿梅吸著煙,突然想起要幫父親買香煙,才驚覺父親已去世了……
自編自導
本片導演劉梓潔是作家出身,本片依據她自身經歷寫出《父後七日》的原著散文而改編,《父後七日》的原著散文更榮獲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首獎。本片喜趣與溫馨兼具,劇情笑中帶淚又發人省思,被譽為「台版禮儀師」。
教會指引
- 《天主教教理》—— 死亡1005—1021
基督徒的喪禮1680—1690
尊重亡者2300—2301
- 天主教殯葬禮儀
問題研習
- 試做一個有關香港喪事習俗的研究報告。
延伸閱讀
- 《父後七日》,寶瓶文化出版社,台北,劉梓潔(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