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指向天主的國

期數
3577
刊登日期
2012.09.07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09 日

幾次朝聖旅程中,也曾到過許多穆斯林人的城市,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清真寺,他們每天祈禱五次,第一次在清晨日出時,宣禮塔傳出召喚祈禱的吶喊聲,此起彼落,有一種百亘古悠悠的蒼涼。我總從睡夢中給他們喚醒,雖不懂阿刺伯文,但想這大概應與猶太傳統大同小異的吧:「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我今天吩咐你的這些話,你應牢記在心,並將這些話灌輸給你的子女。不論你住在家裡,或在路上行走,或臥或立,常應講論這些話。」(申六4—7)因此也就不以為忤,立即洗漱更衣,誦讀祈禱。

今日福音中,記載耶穌治愈一個又聾又啞的人時,耶穌不但給他覆手、帶他離開群眾,更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主的每一項動作都充滿教誨意義:既領受了主的恩賜,便不應再糾纏於人間的恩怨情仇、為世物所窒礙;要聆聽和銘記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工程;常以宣揚主的福音為己任,否則仍不過是一個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言的人。

月前面試中學老師,都是大學畢業出來的精英,想不到叫他們寫一段八百字的文字時,許多人不但字體潦草如變形蟲,而且文句甚不通順、辭難達意。我頗擔心他們將來怎麼與學生溝通?是否因為資訊科技發達的世代,我們的成功竟成了我們的致命傷?人變得愈來愈膚淺、無聊、寂寞,而且欠缺紀律與忍耐。肯細心聆聽、虛心受教的人也愈來愈少,不會嘮嘮叨叨、會說建樹人的話的人更像鳳毛麟角。

人的內、外許多時並不一致,有時外表常會欺騙人。衣冠楚楚、滔滔不絕的,其實是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的人;反而許多目不識丁的,倒原來與主關係密切、懂得凡事感恩、敬主愛人,這在我們教會中、聖堂內也屢見不鮮。《雅各伯書》叫我們信仰主基督的人不要以貌取人、不應以偏私的標準來歧視人,真是萬古常新的勸勉。

主為甚麼行了奇跡竟囑咐人不要宣傳?這事做得到嗎?一個又聾又啞的竟開了耳、能清楚說話,他自己能按捺得住不說,周遭的人也能這樣嗎?主明顯想人突破膚淺的表面果效,從而深入反省其中更深層的意義。祂的來臨不是為了要顯示一些奇妙功能。這些功能儘管奇妙,也只不過是項信息,指向的最終鵠的就是:天主的國臨近了。

聖經中常有偏幫窮苦人的記述。是否骯髒的窮人一定聖善,而錦衣華服的人一定邪惡?事實並不一定如此。可是,當一個人窮無立錐之地,每日吃不到一頓飽餐,他除了呼天喚主之外,還能依靠誰?他呼喚得多,與主的關係也因此深些。相對而言,當人富可敵國,遇上甚麼阻滯時,花一點錢就可以移山填海,儘管沒行大邪大惡,可是他還需要呼求天主嗎?他與主的關係也就因此疏離多了。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依撒意亞》告訴心怯的人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看,你們的天主,報復已到,天主的報酬已到,他要親自來拯救你們!」(依卅五4)為甚麼會心怯?怎麼會畏懼?是否因為吃了太多苦、求得連自信心都幾乎失掉了?但主要來報復、主要來報酬、主要親自來拯救。當主來時,人所擁有的,都將失去;唯一能保留的就是與主的關係。這無非叫人不要把世間的富足與困苦視作終點。不,它們都在承擔信息與通道的作用,最終指向的就是:我們悔改、信從福音吧,因為天主的國臨近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