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釣魚台爭論
中國再就釣魚台問題展開爭論。有人認為,釣魚台是中國「神聖」領土一部份;有人則認為須當心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民族國家、大一統的概念是建構而來,要小心被統治者利用來轉移視線;亦有人指出,釣魚台只是戰略及資源之爭,不應再把釣魚台無限度的開採及消耗,而主張把島還給鳥及魚。這些觀點,都豐富了對釣魚台問題的討論。可惜,國內卻難以有這樣的討論。
國內近日爆發的大規模反日浪潮,是極少數被中國官方容許的抗議活動。對比起中國政府對穩定壓倒一切的重視,及各種維權請願活動被打壓於萌芽狀態,反日浪潮若沒有官方的操控,斷不會擴展到此局面。有網友指出,一些示威的帶頭者是派出所所長及交警支隊長。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都非常巧妙地利用人民。過去的經驗見到,政府一方面時有打壓民間的保釣人士,但在有外交需要時又會充分利用民族情緒,到感覺威脅到自身的安全時,又會再把這些示威「和諧」了。這次的反日浪潮如過去一樣,出現了很多胡亂衝擊日資公司、日本車、傷害無辜人士等暴力行為。這些暴力行為固然應受到譴責,但也反映人民在政府監控一切下的悲哀。
是次抗議中,部份地區的示威者打出了反對政府、爭取民主的口號。例如:在廣州,有人高叫「要政改、要自強」;深圳有示威者高舉「自由民主人權憲政」。人民在現政權的高壓下,不能宣洩對腐敗及社會問題的不滿,只能趁此表達不滿,這是相當無奈的事。但即使是合乎憲法的訴求,於深圳舉這標語的幾個青年,最後亦難逃被抓捕的命運。國內作家韓寒在二O一OP年的反日浪潮中,曾說過「一個對內不能和平遊行的民族,他的對外任何遊行是完全沒有價值的」,這句話值得思考。當然,還有的悲哀是,國內人民在愛國主義洗腦教育及資訊被監控下,所出現的狹隘民族主義情緒。這不只反映在反日浪潮中公民素質的缺乏,也在不少國內人盲目把西方社會的批評聲音,視為敵對,而不理會當中的善意及蘊含的普世價值。
多位曾參與七十年代保釣運動的老保釣人士,包括時事評論員李怡及藝術工作者莫昭如,也指出他們那年代的保釣,不純粹是狹隘民族主義式的保釣,而是包含了對美日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批判,以至對整個國家命運的深層思考,甚至帶來一代青年的覺醒,間接推動了台灣的民主化和港人的自主意識。
教會社會訓導在提及國家主義時,指出「有些民族,新近獲得政治獨立,憂慮國家團結尚未健全,竭力加以維護,這是自然的;古老文化的國家,以歷史留傳給他們的遺產而自豪,這也是常事。但這些合理的觀念,應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博愛精神來昇華它才對」(《民族發展》通諭63)。對釣魚台問題的討論,不應只在民族感情上,而是能提升至更多層次的討論,以建立一個尊重人權及友愛的社會為目的,才能對中日兩國及人類社會的發展有真正的福祉。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