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生命的成長
基督的苦難其實在苦難還沒有開始以前已開始。當祂與門徒談論祂的心境,希望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回應,正如我們與家人或朋友談論了內心的畏懼後,期望獲得一點回應一樣。我們其實也不一定是想獲得甚麼答案或解決方法,只是一丁點關注與安慰而已。可是門徒卻保持緘默,因為他們只想念著自己的問題:到底誰比誰大?如果我們真的想做主耶穌的門徒,或許我們應先想像如何與人相處這一課題。奇妙地,今天的每一篇讀經,似乎都在教導我們該如何待人接物,這肯定也會幫助我們該如何跟隨主、及在遇到困難時怎樣自處?
(一)遇到不懷好意的人時,我們的態度應該怎樣?
他們就是想試探我們。當我們勉力想做好的時候,這些人就會尋找每一個機會使您跌倒、令您退縮或妥協就範,跟他同流合污。「我們要陷害義人,因為他太令我們討厭,反對我們的作為,指責我們違犯法律,控訴我們品行不檢,自誇認識天主,自稱是上主的僕人,自充我們思想的裁判員,我們一見他,就感覺討厭;因為他的生活與眾不同,他的行徑與人兩樣。他竟將我們視作雜種,遠避我們的行徑,像遠避不潔之物;聲言義人有幸福的結局,且自誇有天主為父。我們且看他的話是否屬實,看他究有甚麼結局。」(智二12—17)或許我們想歪了,或許其實我們在信仰、行為、言語、見證各方面,的確都存有改善的空間!能這樣理解的話,我們是否能比較安靜一點、接受批評、希望最後能改變對方、在信仰上共同成長?
(二)嫉妒和紛爭能幫助我們達致甚麼?
「那裏有嫉妒和紛爭,那裏就有擾亂和種種惡行。至於從上而來的智慧,它首先是純潔的,其次是和平的,寬仁的,柔順的,滿有仁慈和善果的,不偏不倚的,沒有偽善的。為締造和平的人,正義的果實,乃是在和平中種植的。」(雅三16—18)《雅各伯》的規勸既影響我們的內心價值、外在行為,因而也影響著我們與周遭的人,彼此間的關係。由於嫉妒和紛爭其實是在怪責上主不給予我們所應得的一份,所以也破壞了我們與主的和諧。
在生活中如果真的想成為和平的工具,我們必須努力淨化我們的意念和動機,這樣才能在主的助佑下,彼此攜手、共同成長。一顆為嫉妒和紛爭扭曲的心,絕不能帶領我們達致美好的目標。反之,我們只會剛愎自用及繼續固執下去,最終得益的可是誰?
(三)主對我們有甚麼期望?
當主耶穌對祂的門徒談論祂將面對的苦難和救贖時,門徒爭論的卻是誰能獲得最高的位置。耶穌極有理由表現不滿、甚至憤慨,但祂沒有。祂忍耐地嘗試以身作則,向我們顯示應該如何相處。「耶穌拉一個小孩子來,放在門徒中間,抱起他來,給他們說:『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谷九36—37)這世界顯得愈來愈複雜,為何我們不能變得單純一點?如果我們不敞開胸懷去容納他人,我們能得到的回報只會是抗拒和敵意。故此《雅各伯》的訓斥看似嚴厲:「你們得不到,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而不得,是因為你們求的不當,只想滿足自己的淫樂。」(雅四2—3)但如果我們細嚼,自會得到一股新力量,就是積極為對方祈禱。只靠一己的力量,很多困境將永遠不能修補。我們狹隘的思想,對人常有特定的框框:認為他應該這樣、那樣。當我們祈禱時,我們把一切交託於主,因為我們的確不能具體地得知一切真相。是主在引領及支撐著我們生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