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包容與捨割

期數
3580
刊登日期
2012.09.28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09 月 30 日

我們反對暴力。動刀動槍固然絕不能接受,就算只是身體的踫撞,或語言上的逼迫,我們也不贊成;別忘記還有思想上的暴力。暴力都是為了想壓服有別於己的不同聲音,但一言堂的恐怖,記憶猶新。不管毛澤東對成立新中國有多建樹,但文化大革命摧毀了多少家庭、殘殺了數不盡的生命,就是為了要奪權,不許有別的聲音。鄧小平對重建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功不可沒,改革開放也使中國走進世界舞台,但八九年天安門事件,是否可以抹去當從沒發生過一樣?不能接受不同的聲音,說到底就是由於人的自私、貪婪和驕傲。

今日的第一篇讀經《戶籍紀》和福音都談到「包容」的需要。《馬爾谷》記述耶穌的訓導,相信是由於把耶穌在不同場合所說的零碎片斷放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間看來並沒有甚麼關連。但如果我們細心閱讀、反省,不囿於既定的思想框架,我們就能把耶穌在不同場合講的不同說話結合起來,產生合理而奇妙的意義。人的成長必須有包容,十隻手指不同,我們才能工作。包容表示一個人不自囿於窠臼;一室之為用,以空其四壁。當我們虛空時,才能夠容納新生命和美好的事物。想像你有親友由遠方來寄住,大家一起生活是多麼的不便,但若能犧牲和包容一點,才能得到相聚的歡樂。

「誰若因你們屬於基督,而給你們一杯水喝,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不會失掉他的賞報。」(谷九41)從來好事就是好事,不會因人而廢事。別人在做好事,別因我們不喜歡他,就否定了他所做的一切。耶穌是怎樣欣賞和接納匝凱的?「誰若使這些信者中的一個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子上,投在海裡,為他更好。」(谷九42)壞事就是壞事,而且壞事並不只是壞事本身,它更會有深遠的影響。兩個信主的人互相傾軋、鬥爭,這不只是他們兩人之間的私事,也影響著別人的信主。我們不是常唱的嗎?「主,當人遇到我們時,看見我們的行為,聽到我們的談吐,會不會因此聯想到你?」

連續五個主日我們讀著《雅各伯書》,它可說是我們基督徒的倫理手冊。一,一切美好的恩賜,都是從上而來,從光明之父而下來的。二,我們不要只看面子,不看裡子,否則我們必會跌入偏私的陷阱。三,信德必須在基督內接受天主的啟示,在生活中實踐信德,不要只顧站在「道德高原」上對人厲聲疾呼。我們有信德,同時也必須有實際的行為。四,在生活中我們如果想成為和平的工具,必須淨化我們的意念和動機,一顆為嫉妒和紛爭扭曲的心,絕不能帶領我們達致美好的目標。

今日《雅各伯》提到富人要面對災難。為甚麼富貴會有災難?一,有人剋扣別人的工資。二,他們積蓄了財富但只管奢華宴樂,將原本上主的祝福變成了壞事,忘了主也忘了人。一個人沒包容,因為他不懂關顧,他不曾關顧,因為他不願捨割。捨棄物質已不容易,要捨棄人的自私、貪婪和高傲才真困難。

少時,觀看過一齣「將相和」的京劇,印象至今不忘:藺相如拜為趙國上卿,但似乎十分畏懼廉頗。他的門生不屑相如的懦弱,憤而求去。相如勸阻說:「以秦王之威,相如尚且毫不退縮,又豈會獨畏廉將軍?強秦不敢加兵於趙,實因顧忌我兩人在,今若兩虎共鬥,勢不俱生。我所以匿避廉將軍,是急國家之急而捨私讎而已。」廉頗聞說此事,負荊請罪,二人後為刎頸之交(見《史記頗藺相如列傳》)。在靈性生活上我們要成長,何嘗不需要包容與捨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