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學校建築設計展

刊登日期
2012.09.28

(本報訊)最近舉行的一個展覽探討校園建築設計對學生學習起著甚麼作用,展覽負責人表示優良的校舍設計要以實質需要為基礎,除顧及環保外,亦講求資源共用,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

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博物館與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本年五月至九月合辦「未來學校‧建築」展覽,探索學校建築在提升學習氣氛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展示香港校舍多年來在設計上的演變,包括一般的標準設計、特殊學習需要的設計、可持續性設計、國際學校,以及直資學校的設計等。

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博物館館長何翠芬九月七日表示,學校建築的發展,反映著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的轉變,「過去為配合學生數目上升及提升設施而興建的千禧校舍,其設計及配套設施全部劃一;後千禧的學校建築則轉而按需要設計,如顧及環保及能源運用,具備優質教學的元素。」

何翠芬以二OO二年於鑽石山蒲崗村道集合三所小學及一所中學的學校村為例,四校共同使用學校村內的中央運動場、有蓋籃球場,以及停車場等,令資源更廣泛地運用,增加學生活動空間。何解釋,「學校村的概念是綠化環保、資源共用,以配合現今強調互動學習,提升學習環境的要求。」

嘉諾撒小學(新蒲崗)為其中一間展覽學校,該校新校舍於二OO三年落成,屬標準設計,校園建築以中庭設計,七成五樓頂空間為庭院式天台,可作戶外教學。

該校校長陳昌信九月十二日指出,四合院式的設計令校園更加通風,同時提高採光度,於秋涼季節可減少使用空調。另外,頂層的活動室,如圖書館、音樂室可透進陽光,只要在朝向太陽的位置貼上反光貼便能隔熱;天台的空中花園更達致樓層隔熱的效果。他說:「舊校舍全年須關上窗戶,這是由於街外噪音及通風問題。」

陳昌信表示,新校園擴?學生的活動空間,開揚的設計亦減少校內隱蔽位置。「小學生需要多走動,現在的設計可增加課外活動的數量,充足的陽光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令學生容易投入學習。」

此外,全校班級集中在兩座校舍,另一邊則是行政大樓、電腦室、圖書館等,陳校長表示,清晰的分隔有助低年級學生熟習學校環境。他續指出,學校樓高只有四層,學生不用背負沉重的書包上落樓梯。

位於天水圍的明愛樂勤學校,照顧六至十八歲患有嚴重智障的學生,新校舍於二OO七年啟用。校長伍國雄九月十七日表示,學校以通用設計的公共建築,適合所有人使用,「一般特殊學校的設施如洗手間,只針對傷殘人士而設計,令人有校園像醫院的感覺。我們的校舍透過公共建築推動逆向融合的教育,期望學校能與社區融合。」

伍國雄指出,校園向社區開放,如歡迎高小生到校參與日營,從中與患有嚴重智障的學生接觸;鄰近的聖葉理諾堂聖雲先會成員,定時到校與學童及家長一起製作麵包及手工藝;他稱,「以往居民對智障人士認識不足,加上他們外觀與常人有異,甚至會產生歧視,但接觸後便會消除誤解。」他表示,近年明顯看到社區人士愈來愈接納校內的學生。(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