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大專聯會印度之旅(下)

期數
3582
刊登日期
2012.10.12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0 月 14 日

上一期(十月七日第廿三版)說到一班天主教大專聯會的同學在仁愛會服務,除了服務外我們亦和當地不同的團體交流。其中參加了一個隸屬耶穌會的非牟利機構Udayani Social Action Forumz,名字背後有著初升的太陽用光芒來喚醒沉睡已久之心的意思。

當日負責接待的喬神父(Jothi)為我們作詳盡介紹,表示機構是個強調人民權力的組織,對部落、賤民、農村和城市貧困人口,尤其是被忽視的婦女,青年和兒童特別關注。例如會為失學兒童提供技能和職業培訓,為農村婦女成立互助組及建設村中青年和平俱樂部等,希望農村和邊緣化的貧困城市能通過基層的參與,從而成為社會變革的力量。機構亦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致力推翻不公正和剝削制度,令印度人民可享有不受約束的競爭和消費,挑戰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和態度。

期間喬神父又安排了多位在組織內工作的印度女性跟我們傾談。雖然隨著時代變遷,印度女性的地位不論在教育或社會參與度都有很大進步。在機構工作的女性都有獨立自主的一面,且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對社會的不滿,但在會議中她們亦講述了參與機構期間所遇到的困難。當中多人表示曾受到家人反對,靠著自己的意志和同伴的鼓勵,她們才能支持到現在。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中,我們都深深感受到喬神父和他整個團體爭取社會改革的熱誠。祈求上主與他們常在,在主的愛和善導中繼續為印度的未來努力。

其中行程的第四天,大顆兒於早上乘搭火車到一條村落參觀一間社會企業Rong Dhonu。這趟個多小時的火車旅程絕對是一個難忘的經歷,因為當時正值上班時間,人特別多,擁擠的情況絕對可以以摩肩接踵來形容,加上車廂不設空調,當真是與印度人的一次汗疊汗的零距離接觸。

經歷過一個半小時的火車體驗,來到一條位置較偏僻的村落,並參觀了一間社會企業。它以一些婦女製造的手袋,在當地零售和批發到世界各地。招待我們的正是創辦人(Biplab Mandal), 我們更跟隨著這創辦人到了他的家。原來此社企的概念是邀請村落中無業的婦女於他家中的小型工場以人手製作富民族風格的袋子,再銷售到村落附近的市場或經他的合作伙伴銷售到香港。這生意不但為無業的婦女帶來穩定的生計,讓她們發揮自己所長,更讓印度風情傳揚到外地。雖然社企所提供的服務和商品的價錢沒想像中便宜。但絕對值得大力支持。如香港的明愛,提供再培訓計劃給更新人士和傷健人士等,令他們得以再投身社會,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我們藉著支持,給予他們更多鼓勵和動力。

他在解釋公司的運作和產品時,也說到他有一個夢。這個夢就是盼望二O二O年時,印度的階級制度會作出改變和革新,我不其然想到,正如香港人追求普選,中國人追求民主一樣,沒有藍圖,只有沒完沒了。或許像自由花的歌詞一樣,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著吧╱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

此外,一群加爾各答的大學生帶了我們到不同地方參觀,他們是來自印度的天主教大專聯會(All India Catholic University Federation)。他們帶我們去了不同的地方,去過痲瘋病院,也去過一條他們義教的村莊。除了去參觀外,他們也陪伴著我們觀光,如加爾各答的地標維多利亞公園和恆河旁的公園。有些地方更是他們第一次去,因為他們大部份是從其他地方來到加爾各答讀書。

在這個旅程中,他們像團友多於領隊,一起去一些新的地方,一起接受新的資訊。他們的同行讓我們更了解印度的民生風情,亦了解到大家生活的異同。雖然環境及節奏大有不同,但實際上大家的生活都是不相伯仲,Facebook、看韓劇、聽英美的流行音樂。

他們十分照顧我們這群香港學生,因為有他們的陪同才讓這次旅程不只是一個義工服務,更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對當地的生活有一個更深入和深刻的體驗。

我們祝福印度,在經濟大力發展的同時,也關心民生,為此我們為印度祈禱。(全文完)

 

天主教大專聯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