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有你】批判思維課——何謂公平?

刊登日期
2012.10.12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設有教育心理服務,當中教育心理學家為本報撰文,分享服務心聲

——編者


「假若你剛上任為香芒島的總統,首要任務是解決小島的房屋及貧富懸殊問題;有政黨及商界建議你將今年賣芒果的收入,平均分配給每名芒島人,讓市民可按各自需要增添家具或保暖衣物;亦有基層組織建議你興建二十間公屋,給島上最有需要的市民居住......」

這模擬情境題,出現在教區一間私立小學的「明日特首」資優教育課程。五、六年級的孩子自行分成正反兩組進行自由辯論:

能言善辯的軒仔首先發言:「公平即是每人都有平等享用社會資源的權利,因為每人都有納稅或為社會作出貢獻,因此一百萬芒元應該平均分配!」最愛提出反論證的志偉立刻舉手說:「我認為公平是每人都應享有基本住屋的權利,因此我們應該按市民需要作出分配。」兩組學生討論得面紅耳赤,任何一方都不肯認輸,努力為己方的立場提出論證及論據。

學生由模擬情境跳到有關香港政府每人派六千元的事,討論變得更深入,氣氛猶如立法會的辯論般熾熱。要小學生分析有關資源分配,及衝突等通識議題並不容易。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過程中孩子需要學會從多角度分析事理,包括從正反兩面或不同持份者的角度出發。我常跟學生說,一個善於高層次思維的人,不但能提出有力的論據及創新的意念,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易地而處,虛心聆聽,以持平的心衡量各方論點。

「明日特首」訓練到了最後一個星期,是學生展示其學習成果的日子。學生揀選一個他們最關心的社會議題進行資料搜集,並在全班面前演說。學生關注的問題包括「學童抗逆力低」、「校園欺凌」及「全球暖化」等,當然還少不了當時的城中熱話——「立法會的拉布戰」。發表演說的學生中有支持拉布的,亦有極力反對的,課室的聲音百花齊放,很多元化。

領導才能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關心社會,並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下一代,與價值及公民教育息息相關。公民教育本身並不可怕;反之,是發展一個開放前進的公民社會的重要基石。問題是我們究竟想培養出只看看升旗,唱唱國歌及看見神舟九號升空而拍拍手的學生,還是同樣愛國愛港,愛民主更愛思考的未來社會棟樑呢?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教育心理服務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