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提買
一位青年基督徒,離開了教會已有一段時期,因為他要把他的一半肝臟捐給他哥哥,在恐懼、無助中,重新想起了主。他從手術室出來時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哥哥怎樣了?」當他知道哥哥的手術也成功了,便緩緩舒了一口氣,閉目不再言語。此後兩天,他無能地在與痛楚搏鬥。他恨不得能挖開胸膛把痛楚的源頭掏出來,可是雙手給各種不一的輸送管糾纏著。他想嗷叫,但每一下稍為用力的呼吸都只會加增痛楚。即使他把掛在牀邊的嗎啡全滴用盡,痛楚絲毫未減,來了便像永不會離去似的。他不敢大哭,怕牽動傷口會更痛,但眼淚卻像缺堤一般停不下來,連嘴唇也給咬破了。然後他好像聽到有人在讀《希伯來人書》論及耶穌基督的話:「當他還在血肉之身時,以大聲哀號和眼淚,向那能救他脫離死亡的天主,獻上了祈禱和懇求,就因他的虔敬而獲得了俯允。他雖然是天主子,卻由所受的苦難,學習了服從,且在達到完成之後,為一切服從他的人,成了永遠救恩的根源,遂蒙天主宣稱為按照默基瑟德品位的大司祭。」(希五7—10)聽著、想著,痛楚終於躡足而去,窗外正在下雨,天也在哭泣。
《希伯來人書》是整本聖經中,唯一詳盡闡釋耶穌基督司祭職的一卷書。在人類的歷史中,天主曾藉著不同的方式,接觸人的心靈,但因耶穌基督之故,天主不只接觸人,更體驗了人的苦痛與艱難,感受了人的迷失與無助。基督並非自取大司祭的職位,而是被祂的父所按立,為的就是要使祂同情並參與所有在困難中人的艱苦,使祂對父的祭獻也包容著人類卑微、軟弱的奉獻。正如祂作為人類的一員,也為人的弱點所糾纏,因此祂在為自己祈求時,也為所有受苦的人祈求父的救助。
今日的福音述說了另一則耶穌同情無助者的事件。這是《馬爾谷》記載的、耶穌走向耶路撒冷、毅然接受祂的苦難前的最後一件奇跡。比較少有的是:奇跡除了有它獨特的時段,也有明確的地點——耶里哥城外,有清楚的主角身份和名字——瞎眼的乞丐巴爾提買。一切有困苦和需要的人,在主前決不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每一位都是有名有姓、在獨特的時空中、有不同苦痛的人。一個瞎了眼的乞丐,除了等待別人從高處拋下一點憐憫外,還有甚麼做人的尊嚴?他還有甚麼可奉獻?可是主耶穌悅納了他,第一次接受別人給予祂的尊稱——達味之子,並願意為他駐足,與他交談,最後甚至玉成他的願望。「他愈發喊叫說:『達味之子,可憐我罷!』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人就叫那瞎子,給他說:『放心!起來!他叫你呢!』瞎子就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耶穌對他說:『你願意我給你做甚麼?』瞎子說:『師傅!叫我看見!』耶穌對他說:『去罷!你的信德救了你。』瞎子立刻看見了,就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谷十48—52)
今日福音另有一些值得我們反思之處。我們必須放下世間的累贅,雀躍地投奔主,正如瞎子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來,走到耶穌跟前。太多人想一腳踏兩船:既想求得奇跡,復想保留世界給他的虛幻,無須捨割自己的私慾偏情。巴爾提買跟著耶穌去了。他不是像街道上、群眾中互相擠踫著、卻又彼此毫無關連的任何一人。他跟著主去了耶路撒冷,成了一位真正的門徒。
我們不可能要等待滿全後才成為主的門徒。召叫我們的大司祭,明白和同情我們的無知和迷失,祂的召叫和我們的積極回應,尤其在我們的困難中,就是我們每日的祭獻、成聖的過程,見證主耶穌基督的苦難和宣揚祂復活喜訊的聖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