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有你】樂觀與悲觀的孩子
刊登日期
2012.11.02
「取不到滿分,寧願取零分吧!」頌軒急躁不安的拿著最近一次數學測驗的試卷和我哭訴,然後把試卷擠成一團,掉在地上。
頌軒是四年級班中成績卓越的學生,對人對己均力求完美,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以往頌軒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無論語文、數學、非學術科目均難不倒他。
我為了安撫頌軒的情緒,盡量請他冷靜下來,並把拋在地上的試卷攤開來看。當我打開試卷的一刻,竟也嚇了一跳。面前紅筆寫著的分數竟是九十四分。換著是當年的我,在數學測驗中獲得如此佳績,實在會高興萬分。
頌軒續向我說︰「都是自己比人蠢之過,看!連這少少的六分也拿不到。」他明顯的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能力上。悲觀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往往愛埋怨自己,在能力或性格上比不上別人。他們總覺得能力和性格是不可改變的。因此像頌軒遇到失敗時,便感到很無助。
曾有研究發現,悲觀的兒童比抱樂觀態度的兒童有較嚴重的抑鬱傾向。而且在調查的五年間,悲觀的兒童的抑鬱傾向不斷惡化,而樂觀的兒童則愈來愈開朗(Nolen-Hoeksema, Girgus, & Seligman, 1992)。
「頌軒,假設學校給你重考此數學卷,有甚麼你認為控制得到,並可以改變呢?」為了讓頌軒改變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想法,我嘗試請頌軒採取正面的行動,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改變的因素上。最後,他想到檢視自己的應試策略。若他能有效把握應試時間,檢查考卷,可能他可以找到剩餘的錯處。
所以,悲觀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自小培養小孩建立樂觀的人生態度,凡事採取正向的想法,必能助長他們遇挫不悲的能力。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教育心理服務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