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仗義每多窮寡婦

期數
3586
刊登日期
2012.11.09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1 月 11 日

一個刻薄寡恩的富翁,覺得他的財富純是由一己的聰敏和辛勤得來。他從不關心別人,認為人窮是因為蠢和懶,才會導致如斯境地。一個早上,他往莊田巡視,要督促工人勤奮工作。他帶了一袋蒸熟了的玉米作午餐。路上,一個乞丐來求施捨,不斷對他說:「福由天賜,善與人同。」富翁不理他,但乞丐一直跟在後面,令富翁感到說不出的煩躁,為打發他離開,富翁從布袋裡拿出一條玉米,折下小半段給了乞丐。中午時,富翁肚餓,就從布袋拿出玉米,赫然發現折斷了的玉米竟長出真黃金和白玉粒來。他後悔不已,覺得早該把玉米都送予乞丐,他就可得到更多黃金、白玉。然後,他想起乞丐的話:「福由天賜,善與人同。」

上星期我曾提及自助售賣機,本主日我仍想談談。我們常不覺察地以為命運是個封閉系統,就像一個人想購買一罐汽水,他投下金錢,結果機器甚麼也沒有吐出來,他又踢又搖那售賣機,依然無效。有人對他說,或許你投下的錢幣不夠,又或許你的錢幣中有贗幣。他就是不服氣,找了服務員來開櫃退款。現今的世界常說公平、公義,認為付出多少就要得回多少。我們做得好,求得多,理應獲得厚賞;我們沒有錯,為何竟要受苦?我們忘記了,其實我們付出的少,但得回的多。我們以為天主也應像自助售賣機,其實只因只我們心胸狹隘,所以視野也不廣,有奇跡也不察覺。

我們不能確知《列王紀上》記載的窮寡婦,是否真的知道厄里亞是天主的人。但即使她知道,要她在面對死亡威脅時,仍肯從自己的飢饉中,先去照顧一個與她和她的兒子毫無關連的人的需要,實在是令人震驚的信靠,廣闊的胸襟。一個人能看到生命並非一條死胡同、信仰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奇跡就會發生。同樣情況下,《馬爾谷》所說的經師和窮寡婦,前者喜歡嘩眾取寵,後者默默地捐獻著她生命的全部倚靠,都教我們反省,甚麼是真信仰,甚麼是一場「騷」。

天主為信的人提供了答案,這答案就是祂自己。祂免除了我們的「債」,因為祂把一切罪都攬上了身。「基督只一次奉獻了自己,為除免大眾的罪過;將來他要再次顯現,與罪過無關,而是要向那些期待他的人施行救恩。」(希九28)

中國人常說的兩個字:「捨得」,甚有意義。兩字本來是矛盾的,捨棄之後怎樣得回?然而正因能捨,才能得。您捐了血,有人得了生命;您捨割一些飲食享受,得回健康;您放棄某些恩怨情仇,得回平安......;不管哪一個情景、場合或問題,都包括在「捨得」的奧妙中。

每年明愛籌款,大部份的捐助其實都來自低下階層,富有人家捐出一百數十萬元不是沒有,但只是少數的幾位,普通人最多能捐出一千幾百,但由於人數眾多,集腋成裘,結果成績美滿。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年一位婆婆捐出了港幣三十萬元。她絕不富有,家住在九龍一個貧困的區分。我們去答謝她時,發現她一個人住在一幢殘舊唐樓上,一個分拆的細小單位裡,我們誠懇建議她把錢留給自己,但她堅決不肯。她告訴我們:(一)她有公共福利金支持,(二)她尚有親友資助,(三)她知道自己在世時日無多,想把餘下的,幫助明愛服務那些最末後無靠、最卑微無助和最失落無救的一群,好讓她在世喜悅,死後見到我們相信的天主時,有所交代。仗義每多窮寡婦,她不是基督徒,但她比許多基督徒更肖似基督。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