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我一無所有 也一無所缺

期數
3588
刊登日期
2012.11.23
作者
麥婉琡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1 月 25 日

回想三十多年前,在母親的反對聲中仍堅持進入修會,當時是追尋理想,充滿熱火,義無反顧地放下一切回應上主的召喚。是的,放下一切就是:親情、友情、工作、財物等。因為那時只陶醉在上主的愛內,一切為我已毫不重要;可以掏空一切,切願與基督合而為一就夠了。

但在這三十年間,因著時間的流逝,我環顧我的周圍,衫比我入會時多,文具用品比我入會時多,書也比我入會時多,朋友更比我入會時多;那麼,我的貧窮在哪裡?

「聖方濟與貧窮夫人的愛情故事」中說:凡有志於棄絕此世的一切,而傾心於精神事物,並且渴望永世的種種者,理應說:他們已佔有了天國。因為人如全不顧地上的事,便可生活於天上了,如果放棄世間的一切,視之如糞土,始可愉快地品嘗由天使餐桌上掉下來的有味餅屑,始配全擁有天國,也等於提前享受到未來的天福。

那到底財富與貧窮是否對立?貧窮包括了精神的,及物質的。首先談談精神的,貧窮是一無所有,既然是一無所有,就是完全信賴天主,將一切都交在祂的手中,自己不主宰而由上主來作主宰。無論天主給我安排甚麼,我都欣然接受。這份完全的接受,不是無奈的,而是出於對上主的愛,充滿希望,對祂無限量的依賴,以喜樂的心去感恩。

而至於物質方面,除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物件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分享的精神,當我們懂得感謝,深信一切都是來自天主後,我們學會不佔有,便使分享更容易。有些有財富的人,他們可以一方面好像很慷慨地捐助給人,但另一方面,他們所賺的錢,正正就是剝削窮苦大眾而來的。

在香港,現今我們最吝嗇的,或最缺乏的大概就是時間,因為時間就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有太多的事要完成,至使我們會將焦點放在工作上,每天有無數的事、有詳盡的計劃;有時因為面前的一個有需要的人,而打亂了我們的「計劃」,我們會如何呢?發脾氣?視若無睹?嫌棄別人阻礙了我們的進度?所以時間的分享是最難的了;我們能否心平氣和地聆聽別人的分享,想辦法去分擔別人的憂苦,生活在此時此刻,與人同舟共濟?

聖方濟在萬物中看到天主,而萬物是天主給人類的禮物,他充滿感恩的心,除了尊重、愛護、珍惜萬物外,更讚頌天主所賞的一切,依賴祂,並甘心情願地與貧者分享所有的。聖佳蘭就自甘放棄一切由貴族地位而來的特權,過著無田、無地、無產物的生活。正如耶穌雖是天主子,祂擁有天上地下的一切,但祂為了愛,願意空虛自己,降生成人,並甘願交出自己,讓人釘祂在十字架上。那我又如何呢?
 

  • 本欄作者:伍維烈、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黃潄芳、黃鳳儀和譚錦榮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