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融合不能說謊揑造理由
最近政府的管治時興洗腦,竟借助政治新聞廣告;其中一段有關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叫人「睇多啲,睇遠啲,睇濶的」來接受這新市鎮,並表示港人住屋問題可獲解決。洗腦,實為灌輸不盡不實的訊息,以愚民而達統治者目的。
二○○七年因金融風暴,廣東經歷經濟蕭條、廠房倒閉、工運危機;另方面又不乏國內大款南下香港置業掃貨,自中央十一五規劃便提出「同城化」概念,即鄰近城市合併、貫通鐵路等,使資金人力流轉。自此時起,曾蔭權及林鄭月娥均有參與不同的深港融合計劃,如新界東北三合一發展、環珠江口宜區灣區,以至現在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等,其中環珠江口宜區灣區計劃太不成熟而擱置,這計劃竟將新界這香港的後花園變作接待內地客的前廳,着眼於打造數千萬人口的大都會,而一般人生活條件的計劃,如醫療、教育、就業等均付闕如,而現在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亦視新界為低密度住宅的大樓盆。
這純是內地給香港的規劃,香港官員湊合,得益者為參與土地投資財團,亦包括內地一些好大喜功的管治層。
不錯,香港人是要解決住屋問題,但幹嗎要建低密度住房區,低密度住宅為誰而設?一般香港人買得起嗎?不同的學者均指出,所謂香港地少人多,亦是一貫的假象,其中「本土研究社」引述房產學人姚松炎的文章前更指出:「政府一直隱藏二千公頃市區空置官地,卻不斷蒙騙香港人地少人多土地不足,必須開發那一百六十公頃的新界東北房屋,根本就是要借解決房屋問題之名包裝深港融合的意圖!」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其實大部份為農地,計劃中因收地而要遷移的人口涉一萬人,其中最受影響的為古洞、坪輋/打鼓嶺及馬屎埔的非原居民,他們很多從事耕作。這批居民數代繁衍,生於斯長於斯,表明務求保持原有田園生活方式,反對被規劃上樓生活於小方格之中,更非為索取賠償。
在不同的論述中,反對被規劃人士甚至表明並非反對融合,只是規劃須透明。在程序公義上,他們認為假諮詢,以及計劃的由來均為黑箱作業,他們反對被蒙在鼓裏,不公義地被擺佈,以致喪失權益及家園。
依照政府的規劃,不單新界農地不恰當地使用,更直接影響的,是喪失復興本港農業的機會。農業無作為,亦是政府製造的假象。復興農業,要有三個條件:一是為農夫打造有尊嚴的身份認同,讓年輕人投身行業;二是政府支持農畜業,多做農產科研及運作模式研究;三是給予耕地,即給予生存空間。袁易天等在馬寶寶農場的試驗,除農耕外,更引入鄰近社區參與的概念。這些概念,誰人有責任加以推廣,或擴展成政府漁農研究項目呢?香港漁農處連漁農業發展的目標也沒有,因為長久以來,政府覺得港人追隨中環價值便足夠了。年青人只有做樓盤經紀,原來就是這樣,政府想把新界變成大樓盤。這是港人的真正意願嗎?
融合,要開誠布公,要兩情相悅,互惠互利,不能硬來,更不能等同欺騙,揑造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