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這支蠟燭

期數
3589
刊登日期
2012.11.30
作者
劉婉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02 日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四支蠟燭正燃燒著,第一支蠟燭說:「我是和平,假如我熄滅,不會再有人注意我。」她的火焰霎時減弱,那就熄滅了。第二支蠟燭說:「我是信心,人們一向不需要我,若繼續燃燒,再也沒有意義了。」說了這話,她喘了氣,那就熄滅了。輪到第三支蠟燭說:「我是愛心,人類不在乎我,甚至連自己的親友都忘了關愛。」說罷,那就熄滅了。這時候,有一個小孩看到這三支蠟燭的火焰都熄滅了,就哭鬧說:「你們為甚麼不繼續燃燒呢?」這時第四支蠟燭開口說:「不要怕!只要我還燃燒著,就可以將其他的蠟燭再次燃點,因為我是希望。」

這個故事結局是充滿希望。這個孩子拿起這支希望的蠟燭,把其他的蠟燭逐一燃點,再次使世界重燃起了和平、信心和愛心的希望火焰。可是,現實是殘酷,這支?燭最終都會燃燼最後的餘火,那就熄滅了,就熄滅了。若是要把這支?燭永久地蘊存希望的光源,要用心營造,確實要用心營造。生於比利時的畫家佩特魯斯.凡.欣德爾(Petrus van Schendel 1806-1870),確實有用心營造「燭光之畫」,沒有哪幾位畫家像他這樣,愛把這支蠟燭捧為「畫上明珠」,難怪要用心營造,才能使這點火光永垂不朽。

佩特魯斯自小居於荷蘭,晚年才返回出生地比利時,一直在荷蘭發展其藝術事業,開始繪畫獨具特色的「街市畫」。以前的街市一向置於露天,不像現代的街市有空氣調節、處處燈光如晝,不用與日曬雨淋對峙一番,究竟二百年前的荷蘭街市是怎樣?我正懷疑,懷疑當時街市有夜間營業,還是……抑或是日短夜長的錯覺?不,有圖為證,看!這幅《燭光下的市場》(A Market Scene By Candlelight)(見圖一),畫中賣菜姑娘手持金鐲水桶,面向一盞蠟燭臺,彷似告訴我們燭光是何等珍貴。

是懷疑,是錯覺,這些不再重要,只有這支蠟燭才是何等珍貴。見另一幅佩特魯斯的作品《夜市場》(A Night Market)(見圖二),畫中有三個人進行買賣蔬果活動,而這點燭光足以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冷漠,是用心營造,特別在黑夜中燃起這支蠟燭,顯得這點燭光是世上最珍貴的,沒有光便是活不下去。

也許,今天大家有留意聖堂祭台前,擺放了比平時多了四支蠟燭,有一個由常青樹枝編織而成的圈環圍繞著,每個將臨期主日燃點一支。三支蠟燭是紫色,表示更新悔改,而另一支蠟燭是粉紅色的,代表喜樂,然而這些蠟燭正告訴我們,要好好準備自己的心靈迎接救主耶穌來臨。

今天除了是教會的「新年」,也是我的「大日子」。回想某年十二月二日,出生第九天,家人抱著初生女嬰到葛達二聖堂領洗,她的代母替她拿著「這支蠟燭」,展開信仰的道路。這些年來,全賴「這支蠟燭」照耀,得以分享天主永恆的生命。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