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三周年小記
不經不覺間,《望聞問切》的專欄已在《公教報》三年了,這三年來,無論忙碌、生病、放假等任何時間,從不間斷地每週在這裏跟各位讀者分享和交流,這是一種難得的緣份。
三年實在不是短的時間,也不是長的時間,能每週在這裏作分享,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讓我想起從前初中時候,中文科老師要求同學們每星期交一篇週記的往事,那時懶惰的我是萬般不願意,現在寫專欄的心情卻是截然不同了。要達到這事,實在有賴多方面的因素配合。首先,作為作者,要有一種堅持,以及鍥而不捨的精神,因為週報有時間性,所以不能懶惰,要高度自律,準時交稿。讀者的反應及支持,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三年來,不少讀者都充分利用作者電郵,來分享經驗和詢問不同的醫學問題,筆者也希望藉此能解決讀者的一些問題。過往讀者們的熱烈反應,給予這個專欄另一種價值。
在眾多的讀者郵件中,有分享喜悅事情的,但分享不快樂事情的佔大多數,而其中大部份在寄我電郵前,沒有尋求其他協助。因此,遇過一些需要盡快處理問題的讀者時,我只有給他們一些即時處理問題的方法和建議。另一方面,我知道不少人感到在香港的生活壓力很大,常常容易情緒低落和精神緊張,他們更容易出現失眠的問題,又懷疑自己患上精神病,長期處於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沒有理想的生活質素,也很難有快樂自在的生活。
雖然我是精神科醫生,每天為很多人治療壓力和情緒問題,但其實我每天也面對很大的壓力,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喜歡一個人走進一所靜靜的教堂,坐下來向上主祈禱,將所有的事情交托天主,也時常提醒自己要保持喜樂,即使遇到困難令自己不快樂時,也要盡快走出情緒谷底,重新振作和快樂起來。假如能夠時常保持喜樂,很多困難也不難解決。除了喜樂外,我們也應時常感恩。
這些年,《望聞問切》除了伴著大家生活外,也讓我不斷反省人生,在搜尋寫作題材的過程中,筆者需要經歷深層次的思考,所以文字的表達是從人生經驗出發,雖然讀者不會見到作者,但文字產生的感受卻使距離變得很近,彷彿在眼前一樣。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