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虛妄

期數
3590
刊登日期
2012.12.07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09 日

人活在這光怪陸離的世界常充滿疑惑。書呆子上下求索,碰上心儀的書,總希望啃完便茅塞頓開,豈知讀得愈多,疑竇也必愈擴散,最後也必碰上這麼一個所有問號中的問號:我們賴以說事和想事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可靠嗎?怎樣才能避免掉進語言偽術的陷阱,不至失足於日日不絕於耳的虛妄話語遊戲,給心懷叵測者當砲灰,為集體瘋狂殉葬?舊學有訓詁,力圖從語源弄清文字的來龍去脈,這學問積累愈多,便愈知我們的文明無論話語或觀念沿革,從來都是理性與反理性,意識與無意識在互動,以至所有概念都有其不確定性,也留下了太多空間,讓歷代吃大茶飯者用一些誰也沒界定清楚的概念遊戲搧動芸芸眾生子虛烏有的熱望,近百年的動蕩和折騰無不因此而起。而西人中最希望能集理性思維大成的人要數黑格爾,他從概念最原始的基點「有」出發,從它與「無」的對立統一引出種種變異,推演出現實中所有概念指說的現象世界,層次分明又有條不紊。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採用了這解說世界的思維體系,「有」則轉換成「商品」,在其自身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中推演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後學力證這麼一轉,德國古典唯心論便變成現代唯物主義。但「唯心」與「唯物」的標簽分野並不能保證人有限的思維能力從此準確無誤,任何人,只要他在思考、說話、做文章,都無可避免地使用概念與邏輯。黑格爾體系以「主觀邏輯」為「概念論」,「客觀邏輯」為「本質論」,現代某世界的官方意識形態體系也承繼了這要命的框架。可惜說到底,無論自詡話語有多「科學」,概念只是存在於思考和說話者的腦袋中對所言說事物的意符,與真實世界本來就定有一大段距離,至於「本質」則更如是。盲目相信自家的腦袋,徹底的唯物便與徹底的唯心無別,一切虛妄可由此而生。

《新約》中耶穌受審,說,我來到這世上,是為真理作見證的。彼拉多聳聳那羅馬人的肩膀問:真理是甚麼?歷史上出現過的「真理」真也太多。若問世上是否有真理,倒不如淺白地問世上是否有對錯。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所謂「對」的話應該不會違背所有我們已知的事實,而不是只符合經挑選據說是代表了「本質」的某些事實。它必需是寬容的而不是排他的,對所有人都是仁愛的,一視同仁的,也總站在弱勢者一方。文明無分東西,都指向這並不複雜的要求。虛妄者之所以虛妄,心術不正而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