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北斗星】爭崩頭
有人說,香港人一生離不開個「爭」字。
自嬰兒在母腹開始,父母便忙於「爭」醫院床位;到嬰兒出世,父母又忙於「爭」報遊戲班、學前班、幼稚園。待子女稍為長大,「爭」入名牌小學、中學。到子女中學畢業,又憂心能否「爭」入大學取得學位。
子女終於長大成人,也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力「爭」上游,之後拍拖、結婚、生子,又再開始另一個生命的循環。到自己百年歸老,也要為骨灰龕「爭」位而煩惱。
俗語有云:「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句話你我自小也聽不少。良性的競爭的確令人激起鬥心,發揮潛藏的小宇宙,為著目標奮勇向前。可是,當競爭這股力量過了某個平衡點,競爭變成了麻木,彷彿不去「爭」就等於輸蝕,對自我價值及處境產生了懷疑,人也變得沒有信心,就算是有足夠的能力也不能得以發展。
筆者曾遇到不少年青人,在小學階段已是校內的「叻仔叻女」,學業和課外活動也兼顧得宜,備受老師及家長欣賞。這樣有為的小伙子,理所當然升上了區內有名望的中學,當身邊人認為他們將來必定有所保障時,情況卻出乎意料之外。小伙子終於知道何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來自以為優勝的地方,在比較下已變得沒有甚麼特別,自覺平凡得很,自信開始動搖。為了尋回自己失落的空間,唯有不停拓展,甚麼中英數補習班、領袖訓練、排球、划艇樣樣「掂」,總之非「爭」至名列前茅就感地位不保。長期身處高壓的競爭環境下,身心俱疲,自我價值遭質疑,人開始變得焦慮、多疑、失落、鬱悶、自我憎惡,負面情緒日益增加,個人情緒問題陸續浮現,嚴重的更出現焦慮及抑鬱症的徵狀,甚至作出自我傷害的行為。
或許周邊的環境不易改變,作為家長可以如何加強子女的心理質素,以協助子女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保持不卑不亢的自我身份認同,下面有幾項小貼士:
(一) 協助子女發掘他們的潛能,以正面的言詞加以肯定,讓子女學會對自己有中肯的評價。
(二) 不要把子女與別人比較,讓子女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及有價值的。因此,所謂的「成功」不是以單一標準來衡量。
(三) 不要把成績分數或得獎次數等同個人的價值,因為人的尊貴不是以分數或幾多個甲等評價來衡量的。
(四) 讓子女明白,「佢係好,我都好」的觀念。不是一定「有佢冇我」,令他們明白所謂「優勝」的平台,是可以容納很多人,不一定只有頭三名名次。
明愛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