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喜樂於主

期數
3591
刊登日期
2012.12.14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2 年 12 月 16 日

孩子從手術室被推出來,帶著迷迷糊糊的眼神,他在搜索,直到看見他父母的慈顏、帶淚的笑容,他才能真的感到喜樂、闔上眼而安睡。

傳統上,我們稱本主日為喜樂主日,聖經的選讀也反映著一種喜樂的光輝——天主對我們的困境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視若無睹,祂的來臨幾乎已可觸及,比咫尺還近。

還有甚麼說話比保祿的勉語更使人寬心?「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斐四4)同樣,先知論及救恩的臨近,也表達了不遑多讓的歡愉:歡樂吧!歡呼吧!上主就在你中間。不要害怕,不要雙手低垂,上主你的天主,就在你中間。(見索三14—18)連答唱詠,我們誦唱的,也是依撒意亞幾乎完全相同的詩節:「你們應歡呼高唱,因為以色列的聖者在你們中間是偉大的。」(十二6)因此,我們也可理解到洗者若翰在談到救主即將來臨時,語句中的興奮:「我固然以水洗你們,但是,比我強的那一位要來,就是解他的鞋帶,我也不配。」(路三16)主的來臨,的確是我們希望與喜樂的泉源。如果主關愛我們,還有甚麼窘迫可以擊倒我們?

我們太容易被俗世所提供的答案迷惑了,以致拼命賺錢,然後拼命消費、吃喝玩樂,認為這就是生命的目的。或者,以為自由就是想做就去做,不是將一己的權利作為放縱的藉口,就是快意恩仇,沒有從廣闊的角度,體驗正義的真正意義。洗者若翰站在我們心靈期望喜樂的通衢大道上,對我們說:「『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作。』稅吏也來受洗,並問他說:『師傅,我們該作甚麼呢?』他向他們說:『除給你們規定的外,不要多徵收!』軍人也問他說:『我們該作甚麼呢?』他向他們說:『不要勒索人,也不要敲詐;對你們的糧餉應當知足!』」(路三11—14)

若翰說的不是一些抽象意念,而是我們生活中實際可行而且應做的例子。救主已來到我們中間,但我們仍未感喜樂,因為我們只想而沒有做。或即使做了,也只像蜻蜓點水、例行公事一般而已。假如我們著實反省一下自己的思、言、行為,一定會發現的確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少,我們還不足夠使人在與我們接觸時,感受了主已臨近的喜樂。或許是主在我們身上的塑造工程還未完成吧,祂不急嗎?就讓我們認真一點詢問祂;還是我們不急?就讓我們謙卑一點質問自己!是否我們習非成是、安於現況,把不曾體驗到喜樂、自由、平安等問題,一股腦兒都怪責到主的身上。

願意降生成人的主既與我們同在,實在也看不到還有甚麼理由要讓我們走進死胡同、趨於沉淪。先知站在遠處呼喚,若翰更索性來到我們門前催促:別與人為敵,別與自己過不去,更別疏遠喜樂的泉源──我們的救主。即使眾人皆不是,連我們對自己也失望,忠信、仁愛的主決不會棄置我們不顧。就像孩子一路跑、一路闖禍;跑得愈快、愈遠,闖的禍也愈大、愈多,父母一面在後面替孩子執拾、清理爛攤子,一面攔截、呼喚:夠了,孩子,別再跑了,前面就是懸崖,難道你真要跌到粉身碎骨才罷休?

讓先知、若翰的話語每日縈繞在我們心胸,讓主的愛攫住我們的瘋狂,讓我們喜樂於主的拯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