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友戲有益】彼得耶羅
香港大學通識課程,上月安排了一節彼得耶羅(Peter Yarrow)表演。他是一九六O年代唱爭取公民權益的「抗議民歌」小組Peter, Paul & Mary 成員,當年我很迷他們的歌;今日瑪麗已逝世,彼得也是白鬚禿頭七十多歲老人了。他彈著結他在「開心廣場」露天台上,唱了 If I have a hammer, Blowing in the wind, Don't laugh at me 和 Puff the Magic Dragon 四首歌,而一小時表演中,他說話比唱歌多。告訴大家他仍有個免費下載歌曲網站www.operationrespect.org 推廣人權,歌曲都為宣揚自由平等、和平、包容、反戰、反歧視......
坐在觀眾席懷舊地聽他,我有點不是味兒:他很暴躁,一時投訴附近工地太吵,一時(該說不時)埋怨音響技師收細了他米高?音量。他向觀眾發問,當非白人回答時,他總是說聽不懂他們的英文;白人答案就欣然受落。我的小人之心在想:你口中說包容和平反歧視,我看你是說一套做一套,對非白人似乎歧視、對小事毫不包容!我即時印象覺得他像典型的人權掛口邊美國人:虛偽得很。我還記得:我去年在港台第二台主持「音樂啟示錄」節目介紹金曲老歌,曾提到 Puff The Magic Dragon 這首歌的爭議性,因為有人解讀為宣揚吸大麻;好像我還指出曲詞是彼得在康奈爾大學宿舍同房同學寫的詩,記不清是否他剽竊人家作品?
之後翻查當日主持節目的筆記,原來我記憶有誤。曲詞的確是彼得同房倫納利普頓(Leonard Lipton)寫的,彼得拿來譜成曲,但很夠義氣:注明他和利普頓二人作詞,分一半版稅給同房。我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由此反思:當年他唱歌爭取人權,正是大學時代十來二十歲,懷著滿腔熱血,可以相信是言行相符的。不過今時今日人老了,免不了有老人家的脾氣,沒有耐性,耳朵也不大受得起噪音,聽有口音的英文聽不懂,全都是情有可原,應該包容的老年現象。反而我對他的偏見,反映出我的愛心不足,更比他更不包容,應該自己反省一下,覺得慚愧!其實人與人之間,難免誤解,要包容愛人如己,談何容易?
值此聖誕佳節,記下這事,自己引以為誡,亦和大家分享:先別戴上有色眼鏡看人,想人家的好處,包容不足之處。聖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