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利氏學社工作坊

期數
3595
刊登日期
2013.01.11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13 日

(本報訊)澳門利氏學社舉辦的國際工作坊上,修道人強調要考慮科技發展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要從中疏理出一套智慧。

學社去年底假澳門的旅遊學院舉行工作坊,主題為「人類與自然:當前全球化世界下受威脅的互依系統」,探討兩者怎樣從互相依存變成抗衡關係。

過去數十年急速的全球化加快了科技發展,工作坊提醒社會留意一個被忽略的問題:「究竟發展對人類有何影響?」事實上,人性在權力鬥爭時會被歪曲,從中亦會不斷把自然環境消耗到極限。

美國羅耀拉馬利蒙大學的查普(C. Chapple)表示,當保險公司高度關注因氣候轉變而導致成本不斷增加,以及水源短缺和糧食問題令政治不穩定之際,人類與地球之間的關係卻往往遭受忽視。

他表示,過去社會在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上會顧及宗教價值,然而不斷加深的都市化進程卻令人逐漸失去對四季的敏感度,人們不再重視宗教價值對建立良心的重要。

對於為社會重提人性價值,來自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羅世范神父(S. Rothlin)稱,若把人性需要重新置於非商業需要之上,無疑會對普遍認同的商業智慧帶來衝擊。

羅世范神父稱社會已開始改變,他所屬大學舉辦的癌症病院設計比賽中,參賽者須以可持續發展、生物倫理及商業道德作建院指標。

這位瑞士耶穌會士稱,比賽中很多參加者不以死刑去形容癌症,卻指其如終身囚禁般強迫人生存,它不但令病人受苦,也影響其家人。神父說參加的學生體驗到平等尊重,例如他們體會到讓病人接近大自然的需要。

他說這癌症醫院聚焦於人的尊嚴,此等經驗能使社會建立規範,鼓勵人重視人性與人際間的平等,「讓社會邁向持續發展之路」。

菲律賓馬尼拉亞典耀大學的沃波爾(P. Walpole)稱,社會上仍然有人重視人與環境的關係,他以該國棉蘭老島的工作夥伴為例,指他們完全倚賴周遭環境生活,由此提高他們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敏感度。沃波爾說,要認識生命,便應問「我是誰,而不是我有甚麼」。

上海復旦大學的王雷泉稱,只有人類作主動,才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但物質需要的渴求有時會掩蓋人性及靈性上的需要。他指中國環境惡化的根源在於中國人「以為世界應順著他們的希望而轉動,而不是他們去適應世界」。

查普亦稱,中國在科技方面已有很大進步,惟需要一個嶄新靈性觀點讓它邁步向前。(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