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中華省會士

期數
3596
刊登日期
2013.01.18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20 日

(天亞社訊)耶穌會前任中華省會長詹德隆神父(Louis Gendron)在其新書裡指出,為培養耶穌會全球各省區內有通曉華語的國際型會士,中華省正嘗試「第一年在台灣,第二年在北京」的學習課程,並在北京設立中心,提供語言與文化的薰陶。

這項課程為期六個月,一或二個學期,由美國耶穌會大學的學生設計。三年學成後這些會士可以選擇繼續留在中華省內念神學,或是回到自己國家牧靈。

加拿大籍詹神父在《路難行易》口述歷史新書中表示,中華省歡迎全球其他會省的會士來台灣、港澳和中國大陸,學習華語和中華文化習俗,拓展國際觀,好能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修會會士」。

他在書中透露,在二OO五年擔任中華省會長至去年初,曾給全球各地的會長寫信作出邀請。大陸變得較為開放後,對他們有相當吸引力。

他指從國外來的會士大多走學術研究路線,應該會考慮到大陸工作,因大陸高等教育界需要他們,有博士學位的會士發展的空間大。

詹神父強調:「我們對中國負有很大責任,耶穌會把中國當作整個修會的一個優先工作目標。」

他解釋:「耶穌會是最早並持續一直到中國傳教的修會,從聖方濟各沙勿略到上川島,至後來利瑪竇進入中國,在朝廷的耶穌會士有被歷史記錄下來,在其他地方還有很多耶穌會士在服務,但沒有這方面的官方紀錄。」

一九五O年代後,中華省曾有三百多名會士,大都自大陸轉來台灣和港澳地區。可是六十年來,會士一位一位離開人間,目前大約有九十位,很多已年紀老邁。他認為,現在大陸逐漸開放,其實有很多工作耶穌會可以大力去做,會士也確實做了一部份。

耶穌會的全球會士人數約一萬八千人,單在印度有四千人,約三分之一是在培育中,但在中華省卻不到二百人。

雖然,中華省目前面對「會士們漸漸老化」和「缺少本地聖召」的問題,呈現青黃不接現象,詹神父指出,耶穌會沒有意思要離開台灣,反而希望在本地永續發展。

不過他擔憂,倘若台灣沒有本地聖召,就很難有會士在校園裡繼續工作。以輔仁大學為例,已很難找到會士去當教授;在新北市的徐匯中學已沒有神父在校內服務。修會盡量培養教友來代替,可以不用神父做的事情就盡量不用神父。

詹神父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初在台灣舉行他的口述歷史新書發表會,共百多人參加。他是「你不知道的修道人──耶穌會士在台灣」的第七位會士發表口述歷史者,這是由耶穌會所屬耕莘文教基金會主持的系列項目。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