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峰會談社會企業

期數
3596
刊登日期
2013.01.18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20 日

(本報訊)社企民間高峰會上,講者指社會企業除了要能夠持續發展外,也應負起教育公眾和推動公益的任務。

峰會的研討會部分於剛過去的十二月初結束,三日會議及相關活動逾一千人參與,當中不少是社企經營者。與會者亦參觀了多間本地社企。

研討會的探討題目為「社會創新——範式轉移」,大會講者、在紐西蘭營辦社企為殘疾人士充權的 V. Maidaborn說,社會企業有別於經營一般生意或機構,它有責任透過業務,推動社會包容不同的社群,從而促進公益。「社會倡議是社企的要務。」她指香港有社企能扶助殘疾人士就業和推動傷健共融。

Maidaborn說,社企需要以創新的思維把理念實踐到現實中,敢於創新,非以利潤主導,「當重視人的需要多於資產,製造機會而非解決問題,充權多於服務」。她鼓勵社企主動因應社會需要而改變,與時並進,了解服務使用者的需要;與社會推動當局政策與法律框架,讓社企有更多發展空間。

社企民間高峰會籌委會主席李正儀博士指出,社會企業協助弱勢群體充權,讓社會因著他們的服務和生產優良產品而另眼相看。

談到推行社企的挑戰,她期望社會給予相關機構更多空間去發揮創意,不用受社會環境和撥款模式限制。

討論環節上,社會企業聯會會長郁德芬博士指出,當局可透過完善政策以幫助社會企業發展。「很多國家的社會企業成功,是因為政府的撥款制度是『錢跟人走』(資助以人為本)。」她建議當局讓一定比例的服務購買社會企業,幫助他們建立口碑和知名度。

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游秀慧稱,社會企業應具備公眾教育幅度。她分享該會「紅白藍330」(諧音象徵「身心靈」)社企項目推出知名設計師設計、精神病康復者製作手工藝品的經驗,透過產品和服務鼓勵公眾接納精神病康復者。「香港整體失業率約百份之三,精神病康復者失業率卻是三成。」她說社企不單只扶助就業,也要改變社會風氣。

峰會籌委、香港神託會行政總裁趙立基說,社會企業要在競爭環境中找到定位和生存空間。他對本報說,目前該會「大茶壼」項目為兩間中學提供小食部服務,讓精神病康復者接觸社區及就業,既讓他們勝任工作,也可消除社區誤解。

趙說,在投標以價低者得為準則下,社會企業較難與大企業競爭,他說當局可進一步扶助社企,事實上目前政府有把食肆等項目外判予社企營運。(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