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認識自己

期數
3597
刊登日期
2013.01.25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1 月 27 日

近日世界各地的社會中,許多政治性的活動,使我相信有一些特質是天賦和循環不息的。不管如何放任和混亂,人到底仍需要制度和規範;人需要的制度和規範,必須具備公義和互惠的條件;正因為面對不公義和自私,群體中就會有人呼籲突破規範,改變制度。這些人的出現,孰是孰非,須看他們如何認識自己的使命與群體間的關係。

以色列王國在達味逝世後開始分崩離析,最後亡於巴比倫人之手,流徙充軍,直到波斯滅了巴比倫。以色列人結束流亡生活後,回歸故園,目睹一切破敗,痛古傷今,哀哭憂愁之情,是不難想像的。今日的第一篇讀經《乃赫米雅書》或稱《厄斯德拉下卷》講述的就是當時的省長乃赫米雅,如何與厄斯德拉司祭兼經師攜手合作,教導國人不要只顧自己的哀痛,卻要團結合作,重新振作,彼此支援:「因為全民眾聽了法律的話,都在哭泣。為此,乃赫米雅又向他們說:『你們應去吃肥美的肉,喝甘甜的酒,且贈送一部份,給那些沒有預備的人,因為今天是吾主的聖日;你們不可憂愁,因為喜樂於上主,就是你們的力量。』」(厄下八9—10

世代以來,我們人不斷地在重複著前人的錯誤,當生活順暢時,就忘記了天主,而且不顧他人;當遇到挫敗時,卻又變得萎靡不振,倒地不起,只看自己。不錯,一切都在天主手中,難道天主不能使壞事不發生嗎?然而,為有信仰的人,我們認為人若早願意聽從主的勸告,一切都會變得不同。但即使災禍發生了,痛苦仍可使人痛定思痛,團結起來,糾正過往的錯失,災禍也就不是白白的一場災禍了。人生跌宕,生老病死,誰都難免,能全心信靠主、關愛別人的人,他就能生活在上主的神能中,在困難中仍能喜樂於上主。

從來過於強調個人所獲得的恩寵、神能,而忽視整體團結合一的需要,絕不能真正喜樂於上主。保祿宗徒在《格林多人前書》中,痛斥黨派紛爭的不當,要求眾人善用神恩,建樹教會。「天主這樣配置了身體,對那缺欠的,賜以加倍的尊貴,免得在身體內發生分裂,反使各肢體彼此互相關照。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格前十二2426)當時教會中,有人標榜自己能說異語,有舌音的恩寵。保祿沒有說舌音不好,卻把這項有關的神恩,放在眾多神恩之後;放在首先的,是管治和團結教會團體的宗徒之恩。「天主在教會內所設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說各種語言的。」(格前十二28)多姿多采不是問題,問題的癥結在於是否能夠促成團結合一!

在這種理解下,我們看到《路加》福音中,耶穌回到祂從小長大的納匝肋的會堂中宣講,先知所預言的,上主的神臨到祂身上、給祂傅了油,並不止於使祂具有神能行奇跡異事、治好各種疾病災殃,更重要的是使人悔改、歸向祂慈悲的父。換言之,祂認識自己的使命和群體間的關係;祂所講、所做的一切,並非為了衣錦榮歸、一顯自己的光采,而是為了使人的心目張開,看到聖神的德能,今天也充滿在每一個皈依父的子女身上,滿全祂要宣布的喜訊:「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四21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