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與甘蜜】堅靱的愛
不是出於任何外在環境勢力的催迫,而是內心的一種強烈感應,耶肋米亞接受了天主的召叫。「你要束上腰,起來向他們傳示我命令你的一切。⋯⋯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得勝你,因為有我與你同在,協助你。」(耶一17,19)耶肋米亞感到有一種不能推延的急迫性,而且他並不知道主會怎樣在危難中導引及協助他,但他確信主的臨在;正是這種確信,這種與主的密切關係,使他義不容辭的踏上了先知的不歸路。
今日世界各地的社會,充斥著各種不同,而且往往是對立的訴求和嘈吵聲音,保祿時代的格林多教會,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同的團體宣揚著不同的神恩和權威;誰都說自己重要,誰也不願從屬別人。保祿的告誡是清晰的,神恩各有其功用,但根源是主,離開了主,便一無是處;神恩本身並非終點,卻是為導引我們圓滿地認清並結合於主愛內的工具:「愛永存不朽,而先知之恩,終必消失;語言之恩,終必停止;知識之恩,終必消逝。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局部的;我們作先知所講的,也只是局部的;及至那圓滿的一來到,局部的就必要消逝。」(格前十三8—10)
今主日的福音,繼續述說耶穌如何引用先知的預言,印證祂的使命。本來一切都說得好好的,眾人都稱讚祂,驚奇祂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忽然峰迴路轉,變生肘腋,在會堂中的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祂趕出城外,領祂到山崖上,要把祂推下去。為何有這麼大的變化?只因他們心胸狹隘,捨本逐末,以致錯失了本來已傳報到他們中間的福音。
納匝肋人要求的是耶穌留在他們中間,只為他們服務,成為他們奇跡的工具,而對天主的普世救贖計劃毫不感興趣。耶穌指出他們這種試圖擺佈天主的態度,說到底就是無信的標記。在這裡,我們或許也能看到自己的寫照。我們在困難中日夕祈禱,求的是主以奇跡解決我們的問題,還是在困難中讓我們投入主的大愛?納匝肋人忿怒填胸,萌生殺機,是因為耶穌抓正了他們的疾病深處;我們是否會因為求而不得,結果連信德、愛心都丟棄了?假如真是這樣,怪不得我們求而不得,因為我們只看到一己微末、甚至錯謬的答案,沒看到這些困難原來是天主邀請我們投入祂大愛的機會,而在祂的愛內再沒有恐懼,我們尚有何求?假如能免於難是天主愛我們的唯一憑證,那麼古今世代以還的先知和聖人,都白白地犧牲和見證了。正如神恩本身並非終點,卻是為導引我們圓滿地認清並結合於主愛內的工具一樣。
本主日三篇讀經的主題,巧合地都指向天主堅靱的大愛。耶肋米亞先知的一生是多災多難的,但天主與他同在。他的堅靱是因為天主大愛的堅靱。納匝肋人想從山崖上把耶穌推下去,但耶穌並沒有從此棄置他們不顧,因為祂從來沒有棄置任何罪人不顧,否則祂也無須降世。誰敢說自己已足夠含忍、慈祥、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從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永不動怒?我們能與真理同樂,是因為天主與我們同樂。我們肯包容、相信、盼望、忍耐,正是主如父母對兒女的錯失,會視之為成長中可理解的過程一樣,因而包容、相信、盼望、忍耐我們。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對主的愛是堅靱的,首先因為祂的大愛是堅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