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談融合教育需要:
(本報訊)本港學童遇有言語及語言障礙日趨普遍,有研究特殊教育的學者指出,在融合教育下,愈來愈多教師為配合需要而接受培訓。
剛於一月十六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及,預期在二O一六至一七年,逐步擴展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課程,並逐步擴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至全港公營中、小學,以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另於一三至一四學年起,每所學校的學習支援津貼上限,由每年一百萬港元提升至一百五十萬港元。
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系主任鍾杰華教授指出,政府自推行融合教育後,不少教師已接受在職培訓,特別是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如何辨識他們的學習能力等。
他一月二十一日對本報說:「由教育局資助、於教育學院提供的特殊教育培訓課程,數目由過去的一成上升至現在一成半至兩成,期望更多教師在這方面受惠。」
鍾杰華發現,近年本港教育心理學家的人數有上升趨勢,相信與其他大專院校提供教育心理培訓有關,他認同學校需要加強教育心理服務,期望將來把服務覆蓋至學前教育。
教院推碩士課程
配合特殊教育需要
對於學校在照顧言語及語言障礙學童上、缺乏言語治療師的援助,教育學院的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將於本年九月開設兩年制的「教育言語及語言病理學暨學習障礙理學碩士課程」,提供全面的專業知識和實務訓練。
該課程統籌、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系主任袁志彬一月十七日指出,融合教育推行至今,不少前線教師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普遍有語言學習的問題,這類學生需要由言語治療師進行評估及提供支援,惟目前本港在這方面的專才不足。
根據教育局統計,二O一O至一一學年,全港政府及資助小學有逾一萬零八百六十多名小一生患有不同類別的學習困難,其中逾四成一被評為有言語及語言障礙。「若這些學生未能解決語言障礙問題,便難以學習其他知識,長遠影響學習進度。」袁志彬說。
袁志彬認為,不論兒童處於學前、幼稚園、小學或中學,也有評估學習能力的需要,「兒童在兩至三歲時,已可觀察他們的聆聽、說話能力;小學階段則可留意他們的閱讀及書寫能力,及早發現問題,便能針對需要幫助他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