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學制 須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學生
首屆新高中學制已經完成,教育局對新高中課程亦已展開評估和檢討工作。正值檢討期間,筆者想在此探討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本文所提及有特殊學習需要指「特殊學習障礙」及「自閉症」或「亞氏保加症」)在新高中學制下的困難,以期改善他們的處境。
新高中課程中的四個核心科目,著重學生的語文表達、組織及分析能力,而這正是學障或自閉症生的弱項。 兩科語文已是他們最大的「攔路虎」,尤其是中文科,其要求的全面性真是前所未有,連一般同學都感到困難,去年就有不少名校學生在首屆文憑試中文科遭遇「滑鐵盧」。又以通識科專題研習為例,學障生對於搜集資料、閱讀及消化、篩選、組識文字及表達都較慢,雖然專題研習報告提交形式不限文字方式,要完成數十頁的專題研習報告非常吃力,以自閉症學生而言,以多角度思考及分析似乎強人所難,非要更多個別支援才能成就。
新高中學制的應用學習科可為這些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出路,可惜,就現時情況看,很多學生有興趣報讀卻因為學校沒有開辦而卻步,且學位有限,學校往往給予學業成績表現較佳者,令到不少學障生向隅;即使成功就讀,且表現出色,其成績又要與學校整體學術科目成績掛鈎,定會大打折扣,很難取得優異的成績。所以教育局應向學校發放充裕的資助,鼓勵開辦多項科目以供學生就讀,或協助策劃同區學校合辨課程,增加學生選擇性。同時應考慮提早於中四,甚至中三暑假開始讓學生就讀,增加學習時數,增強中六畢業後繼續發展的可能性。當然,大專院校應該積極考慮學生在應用學習科的表現,而取錄他們入讀相關課程,而核心科目的成績比重可酌情處理。 甚至在大學入學時,將他們獨立於其他考生來考慮。
筆者知道有一些學校在校內的功課及考試上,為這些有學習需要的學生下了心思。例如,針對學生組織及文字表達這個弱點,老師在中文及通識答題卷設計上,以多元化格式如提供標題、副標題、表格等輔助學生答題,相對單行答題紙,學生更能夠掌握論點分布及組織排列,效果相當理想。有學校更在校內考試中,擬訂兩份通識科試卷,分數比重不同,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滿足及能力感。可惜在文憑試往往未能做到這樣的配合,所以考評局應以更靈活的方式去提供調適和積極考慮分卷的可能性。
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在一個教育水平要求提昇的社會,應該獲得同等教育機會。為他們在教育上投放合適資源和建立有效的機制,不單是公平的問題,更是為社會開發更多的人力資源,為社會培養人才。
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