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有你】家教?身教也

刊登日期
2013.02.15

筆者早前參加了旅行團,看到一些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父親和孩子們在歌劇院中叫囂、修剪指甲,在地鐵車廂爭位坐,無視旁人側目。

古語有云︰「身教重於言傳」,這正是中國人教導子女的金石良言。「身教」的意思就是以身作則。家長要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價值觀和行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身體力行,擔當孩子的典範,把正確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實踐出來。身教是教導子女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原則,成效遠比教誨的說話來得顯著。

中國的育兒哲學與西方心理學說亦有不謀而合之處。心理學家班圖拉(Albert Bandura)指出,在社交情境中,人類的行為能透過「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和模仿(modeling)而學習得來。父母是子女最具影響力的模仿對象,孩子會注意父母的行為,並且記着和模仿那些行為,從而採納新的行為模式。

父母要為孩子立下好榜樣,絕對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這個簡單的道理卻往往是知易行難。

筆者曾遇過不少家長,用盡千方百計、威迫利誘的方法幫助子女培養閱讀的習慣,可是種種策略也不奏效。其實,父母希望孩子多閱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父母可以每星期騰出時間,關掉家中的電視和電腦,營造安靜舒適的環境,自行靜靜地閱讀書籍,或與孩子一起閱讀,令孩子可以看到父母從閱讀中得到喜悅和滿足。父母不須多花唇舌,孩子也能透過觀察學習,模仿父母的行為。再加上父母的鼓勵,孩子會更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有效的品格培養,同樣是建基於父母的言行舉止。為人父母者要切記,孩子有超乎想像的複製能力,無論是好行為、壞習慣,他們也會照單全收。說到底,栽培知書達禮的下一代,必須從家庭教育做起。育人之道,始於身教。願天下父母也能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在正面的薰陶下成長。

•  天主教教育事務處教育心理服務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