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時光】皮與新陳
愛美的女士也許有護膚的習慣,應該知道角質是甚麼一回事。人的皮膚有循環週期,從新生至老化到脫落的過程,稱為皮膚的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會造成角質老化,這些老化角質堆積愈久,就會使皮膚失去彈性和光澤。因此,須以人工方式除去老化角質,例如使用磨砂霜、按摩霜,可使皮膚重煥光滑細緻。
使皮膚煥然一新,蛇與女人更是不遑多讓。蛇常常把自己「除舊迎新」,有換皮的習性,被稱為「蛻皮」。在蛻皮前,蛇會停止一切活動並躲在安全地方「靜修」。在「靜修」過程中,蛇皮一層疊一層,即是新舊蛇皮相連一起,要透過與石地不停磨擦,使盡力氣從舊皮中脫落下來,這種過程儼如把襪子從腳掌脫出來一樣。經過掙脫,新皮顯得更具光澤,更顯健壯,而且能去除身上的寄生物。這定期替換新皮象徵「治療」與「藥理」。
印度是最多蛇出沒的國家,千幾年來印度一直有一群弄蛇者活躍著。他們走到大街小巷,擺上幾個籃子,弄蛇者盤腿而坐,用笛子吹奏樂曲,蛇便緩緩地從籃子內探出頭來,晃動身子,搖搖擺擺。弄蛇業也是一種「眼球經濟」(依靠吸引公眾注意及予其視覺享受而獲利的一種經濟),在現代文明和科技的衝刺下,這種古老獻藝日漸式微,市面上實在有太多視覺享受,誰還有興趣來看蛇聞笛起舞呢?
一位美國畫家Edwin Lord Weeks (1849-1903)把這種古老獻藝繪於畫中,看看這幅《孟賣弄蛇者》(Snake Charmers Bombay)(圖),以寫實手法描繪弄蛇的情景,栩栩如生,仿似身置其中。Weeks雖是在美國長大,但他大半生漂泊異邦,周遊列國,喜歡以畫記錄當地風土人情。他在印度曾展出畫作,得到印度的一致好評。
法國畫家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 1844-1910)沒有Weeks那麼幸運,可以環遊世界,一生只在法國發展藝術事業。他的作品富瑰麗寓言的味道,尤其一些異國風情的幻想作品。他喜歡用寫實方式把各種不可能在現實出現的在畫面上呈現出來,與Weeks的畫作比較,盧梭是充滿童夢的想像,在另一幅《弄蛇女》(The Snake Charmer),畫中充滿異趣的森林,一個女人在無人的湖旁吹起笛子,舞弄著幾條蛇。女人與蛇都是黑漆漆,不知是否與創世紀有關,蛇哄騙女人吃禁果?
在農曆新年期間,當大家忙於為家庭和衣服「更新」時,有沒有想過把自己的心靈「新陳代謝」?蛇雖然在聖經中常被比喻為「罪惡」和「魔鬼」的負面代名詞,但仍有地方值得我們學習。蛇蛻皮是一種生命更新與成長掙扎,若不蛻皮,一定無法繼續生存。
同樣,我們應該像蛇一樣,更新自己,「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弗四22—24),把過去所犯的罪惡一一摒棄,穿上天主的「新衣」度聖潔生活。四旬期就像蛇蛻皮的「靜修期」,必定受到掙扎的考驗,在考驗中容易受誘惑,催使放棄改過自新。別氣餒!天主不會數算我們有何過失,只著緊我們有多愛祂。記著,不斷重新開始,直至穿上「新衣」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