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童夢
每個人都在心底裡藏著些縈繞一生的夢。朋友說兒時和母親上街,母親突然指著前方一男人的背影說:兒啊,這就是媽媽年輕時想嫁的叔叔。朋友說這按捺不住的肺腑之言,背後不知有老一輩多少無奈。無奈甚麼時代都有,有時見人一把年紀才終於和昔間的青梅竹馬共諧連理,不久卻成了怨偶,舊時的好夢成了現實裡的惡夢,便知舊夢能圓也未必好。人都難免被夢境欺騙。須知你會變,夢境中的人也會變。且人的心底裡都有許多不一定健全的思緒和扭曲,愈是得不到的東西可能會被想像得更好。
人雖都活得腳踏實地,卻同時也活在心裡頭。兒時的夢境,會藏在裡面,成為某種酵母,醞釀出種種詩樣情懷和妙想天開。人之所以對某人某事死心不息,那人那事其實只是個鏡象,若去掉那鏡象,後面定是對某種不可言說的氣味或意境的神往和糾結。因此,夢若能圓固然好,若有所失亦不必悲哀。因為若你夠聰明,便知自家心之所繫的其實不是某人某事,而是背後那種無以明狀的心緒,那是構成你人格底層的一部分。只要你有足夠的心理能量,是誰也奪不去,誰也不能令你那心中的火種熄滅的。而人的長成也該把自己心底裡盲目無序的心緒與經驗、學理好好溝通,若你真個較接近這二者的同一,便能從無數糾結的舊夢裡解放出來。所謂清明之夢,不過是告別糾結而有自知之明,找到你的心緒該投放之處。柳永與人「執手相看淚眼」,可沒有像荷里活電影那樣把這發展成耳鬢廝磨的鏡頭,舖陳的卻是「今朝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詞之所以好,是因為它不指向沉溺而導向解脫。我們都是人。我們愈懂事,便愈覺自家活在這世上不過是一個個孤零零的個體,若我們不甘這樣,便得與群體或某些個人拉近距離。人們常把這傾向稱之為「愛」。但人與人最親密的關聯的最初體驗無過於母體的同一,我猜,許多童夢也許都和這有關。它可以轉化為種種實際的人際關愛甚至風月情節。也可能有個更寬廣的感性投射。我們在無情的大自然裡看到有情山水如醉如妝,和人類學上初民都幾乎有過對大地之母的崇拜一樣,也不過是某種童夢的折射吧?
世界是一本大書,我們雖不過是書裡的一個個小小字元,但也正是一個個卑微的「我」在讀和寫這書,才有歷史。若不讀懂自己,又怎讀懂這書?人不錯以理智著稱,但若不能讀懂自家的夢,尤其是童夢,便一定迷茫不已。有說人該有兩次機會讀童話,一次是童年,另一次是歷盡滄桑之後。這話真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