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社組數目減少?
(本報訊)有培育工作者認為,雖然本地堂區關社組數目較以往減少,但可藉著信德年的凝聚力,鼓勵教徒透過愛德和先知行動實踐信仰。
「堂區關社支援小組」成員畢雁萍二月四日向本報說,適逢本年為信德年,教會團體可重新提醒信徒負起關社責任,鼓勵信徒活出信仰與公義。支援小組由七個教區機構組成。
她說,教區於一九九九年公布《成立堂區關社組指引》,鼓勵堂區成立關社組,從二十年前高峰期有三十多個堂區響應,但目前只有約二十六個堂區設有關社組。
畢雁萍解釋,過去關社組的服務多元化,成員按地區需要及社會發展推動相關工作,如有堂區關社組去信政府要求在行人天橋興建升降機;亦有堂區因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自發成立關社組,組織信徒團體關注社會發展。
她說:「可是現今不少關社組因社會政治氣氛趨向複雜,為避免具政治敏感的話題導致團體分化,多只選擇服務社區去關心社會。」
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培育幹事畢雁萍引述《成立堂區關社組指引》稱,信徒在服務弱小者之餘,也要關心社會政策的發展:「關社組探訪有需要的人,要多了解其生活狀況,看到不公義時應主動提出見解。」
談到關社組的挑戰,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委員、母佑會莫慧宜修女二月六日指出,堂區關社組有助推動信徒關心社會,但未必一定得到各方認同。
莫修女說,不少信徒誤以為關心社會與關心政治是相等:「教會的社會訓導指出關社是信徒的責任,並不是『搞政治』,而是以愛和關懷作見證、實踐福音及福傳,可是普遍教友沒有這種意識。」
這位聖安德肋堂牧職修女稱,堂區可以透過培育讓信徒逐步明白關社使命,以及定期在堂區通訊中提供社會訓導信息等。此外,她認為堂區神父的關社觸覺促進培育氣氛:「神父的支持讓教友有更多機會接觸關社課題。」
紅磡聖母堂一九九O年成立關社組,成員蔡福根二月六日表示,剛成立關社組時,本堂神父邀請信徒關心中國教會,定時探訪國內教友村,後來信徒轉向關心社區需要,自發推動不同的關社活動。
對於鼓勵教徒關心社會,蔡福根說,有時邀請信徒參與關社活動時,多數人選擇以捐獻作為支持,只有十餘人親身參與,期望信徒以實際行動履行愛德使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