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讓智能科技取代人性

期數
3601
刊登日期
2013.02.22
作者
羅宏達
主曆
主曆 2013 年 02 月 24 日

我不太記得智能手機是在何時打進市場。眼看家人和身邊的朋友逐一購置新型號的智能手機後「沉迷」使用,感覺有點不是味兒。

隨著智能手機的問世,社會產生了一大批「低頭族」。他們每分每秒吸收資訊、和朋友互通消息,或把最近拍下的照片上載到社交網站。手機所產生的輻射和磁場,就好像在他們周圍形成一個「金鐘罩」。配以一對超大號的時款耳機,他們在乘搭交通工具時,再也看不到別人的需要、聽不到良知要求他們讓座的呼喚。

這種現象使我對智能手機產生了一種「反社會」的抗拒情緒。

三年前,一群好朋友合資給我買了一部有彩色顯示屏、只可通話和收發短訊的手機。手機至今性能仍然良好,但不能上網和使用應用程式成為了它被迫下崗的原因。

今年初,同一群朋友合資買了一部智能手機給我作生日禮物。我當然感謝他們的厚愛,但同時也擔心自己的脖子。

無可否認,科技的發達讓人與人之間的通訊更便捷。就如現在已經愈來愈少人寫信給遠方親友,而以電話和電郵代之。那麼,在講求效率的現代社會,在短時間內發送信息予不同群組的友人,實在是無可厚非。

例子之一,算是剛推出的「教宗應用程式」吧。它讓我們接收關於教宗的最新消息和文告等,緊貼他和教會對社會上不同議題的教導,幫助我們以信仰回應生活上的困難。

可是,除了效率,我們也談質素。比我走前一步的老媽,已經把「快回家吃飯」變成文字信息和一堆表情符號,代替了她在電話中親切的聲音。

事實上,問題不在於手機本身,而是我們個人使用科技的心態和習慣。過度使用手機,不單讓脖子、眼睛和手腕勞損;太集中於網路世界的連繫,也令我們忽略了在現實生活中與身旁的人互動。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無時無刻地接收各種信息對我們有甚麼影響?我們需要為自己留下多少時間作篩選和消化,使之成為改善生活和豐富生命的養分呢?

文章首段的「沉迷」二字,正提醒我們要注意平衡。我堅持不去電訊公司申請流動上網服務,只利用辦公室和家裡的無線網絡作為折衷。

 

•  取自天亞社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