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公民意識爭普選
(本報訊)基督信徒和學者認為,「佔領中環」這非暴力的公民抗命行動並非為宣洩民怨,而是凝聚普選民意、討論政制和實踐責任,深化港人民主意識。
提出「佔領中環」的法律學者戴耀廷期望藉行動喚起香港人民主意識,爭取二O一七年普選特首及二O二O年普選立法會。他強調「推動普選非只靠泛民政黨」,而是須要每位公民參與。
「佔領中環最有力的一著並非癱瘓該區,而是感召人為公義而行動。」他三月四日對本報說,二OO三年「七一遊行」,以至早前的反對國民教育都是非暴力但合法的行動;佔領中環卻是公民抗命,要有為公義承擔法律責任的準備;事實上,爭取民主須付出代價,背後亦要有一套爭取公義的價值去支持。
基督徒戴耀廷表示,這運動是個契機讓基督徒關注社會發展。他說在貧富懸殊漸趨惡化之際,基督徒包括中產和專業人士都可以是受害者,惟基督徒應超越個人利益去看待社會參與這課題,放眼香港以至中國社會。他期望基督教團體透過討論和培育,幫助教徒感受社會脈搏。
戴氏接受《獨立媒體》訪問時談到佔領步驟,稱可先成立爭取普選平台,再透過大型民間投票提出普選訴求;有立法會議員亦提出,若中央所回應的方案無法令市民滿意,便會辭職發起「變相公投」,最後一步是在中環堵路。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麗娜三月五日對本報說,基督徒亦有責任在民主進程中維護信仰的公義原則。她認同基督徒須守法,但同時有責任維護公義,例如檢視法律是否符合公義,公民抗命是民間其中一種表達方式。
「每個人有權參與天主的創造工程,共同管理大地,但市民的參與權和表達權利遭縮窄。」她指回歸後基層生活愈趨困難,近年民意的表達方式亦趨向多元,以尋求出路,佔領中環反映了市民的普選訴求。她期望民間社會能夠更深入討論佔領中環以及爭取普選的方式。
響應佔領中環的社會學者陳健民博士認為,這場運動既向中央展示普選訴求,也透過非暴力形式團結民間社會。
他三月六日說,公民抗命非為發洩怨氣,而是透過自我犧牲爭取公義——甘願為堵路承擔法律責任。「我們需要向中央清楚指出香港人希望普選的信息。當局若再拖延普選,只會令香港的問題更嚴重。」他說若二O一七年特首選舉無法啟動普選安排,便要留待二O二二年特首選舉、二四年立法會選舉,事實上社會應為下一代盡早處理政制和社會問題。
陳健民說,宗教在不少國家的民主轉型過程中起著積極作用,宗教情操亦能夠豐富佔領中環的價值;回顧歷史,帶領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甘地亦體現與窮人站在一起的基督精神。他期望本地宗教和民間團體能夠與佔領中環運動對話。(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