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新天新地新語言
孟加拉自十七世紀因與蒙古波斯商人往來,而傳入了回教信仰,後更因被蒙古人統治而成為國教。回教信徒很注重祈禱及敬禮,他們對神父修女們都很尊敬。每天早上在街上遇到他們,他們都主動與我們問好。
在首都達卡的第一夜,天還沒有亮,我已聽到全國中央廣播的擴音機,播放回教徒的祈禱。無論在寢室裏,在街上,甚至祈禱室中,都可清晰地聽見。回教徒的祈禱有如我們天主教的時辰禱。每天大約四至五次不等的按時祈禱。雖然我的修會團體於早上五時正進行早禱,但我卻不需要用鬧鐘來喚醒自己。這兒的祈禱聲音已足夠把我喚醒!
來到新地方,當然要學習新的語言,以便與人溝通,也是入鄉隨俗的第一步。孟加拉語對人民自主有重大的意義。在十九世紀,它曾經被強烈爭取作國家獨立的官方語言,與印度的Hide及巴基斯坦語系分開。所以,要成為孟加拉人先要學懂孟加拉語。孟加拉語源自拉丁語系,以發音為書寫方法,是世界最古老的言語之一。有專家說甚至比中國象形文字更原始。孟加拉語總共有五十個字母(十一個音母,四十個韻母)。每個字母的發音都很特別,甚至有些聽起來會覺得差不多,秘密在於舌頭的擺放位置與呼氣。而文法方面則很精細,甚至可說是繁瑣。
無論如何,學習語言是可以很有趣的。在這裏,我最早發現,原來當孟加拉人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時,他們會說:Oh,Baba!(噢!我的爸爸呀!);而意大利人則會說:Mam mamia!(我的媽媽!):而英語則會說:Oh! MyGod!!中文寫成:啊!我的天呀!如果是香港人就會說:有無攪錯!由此可知,不同地方的人遇到意外時,會向誰求助。第二點就是:不同的語言有時都可有共通點,而且既特別又易記。例:叔父,孟加拉語是kaka(讀音:卡卡)。不過,意大利語cacca(讀音:卡卡)是指糞便;另外,舅父,孟加拉語是mama(讀音:媽媽)。所以如果你有親屬在孟加拉的話,千祈不要弄錯,母親只有「媽」一聲,舅父要「媽」兩聲。
作者宗座外方傳教女修會周明珠修女,現於孟加拉服務。